熱門:

2017年12月6日

郝承林 價值物語

美稅改影響本港樓市

美國參議院終於在上周六通過稅改法案,只要等參眾兩院大老協調出最後方案,並由總統特朗普簽署,法案便將落實。企業利得稅將減至22%甚至20%,固然對美股有影響;但對本港投資者影響更大的,大概是企業海外盈利回流優惠,稅率將大幅下調到10%至14%。

美國不少大企業都有跨國業務,尤以無遠弗屆的科網企業為甚,市場估計科企存於海外的資本高達1.3萬億美元。

銀行資產質素受考驗

以持有最多海外美元的蘋果公司作例,近年推出3000億美元股東資本回饋計劃,不斷派息和回購,但卻不是用存於銀行的現金,而是舉債行之。被問到為何不將存於海外的2300億美元運回國?蘋果總裁庫克便直言,若因此要繳40%的稅,根本就是不合理!

現在稅改通過,企業存於海外的資本終能較靈活運用,可運回本土使用,而不是限定只能在海外運用,此將有何影響?

金融海嘯後,聯儲局三輪量化寬鬆,平白創造了3萬億美元出來,這些錢很大部分流竄海外,如香港金管局公布的銀行體系結餘,便從2008年的約500億元,直升至2015年底的近4000億元;自聯儲局啟動加息和「縮表」,資金便已有流出跡象,不但港滙跌至7.8左右,港銀行體系結餘也減少至1800億元水平。

對美國而言,資本回流是「縮表」的對沖,總量減少下,改變水流,讓經濟無損。但對香港而言,則似是雪上加霜,「縮表」已令資金流出,稅改更是令美資加快回流。

資金流走,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樓市。資產價格本就是貨幣現象,過去10年中美央行齊印鈔,熱錢洶湧流進,本港樓市遂屢創新高;但假若美元資本流出,內地新增貨幣供應增長又放緩,那麼,樓市便很難不受影響。

美資回流,不只關乎資本流出,也會對息口及整體經濟有影響;但較少人提及的一點,便是資本減少對銀行業的影響。

《信報月刊》早前專訪了著名經濟學家陶冬,陶先生指出,當下經濟風險之一,便是本港銀行借了太多錢予內地企業:

「2011年前,中國經濟增長迅猛,每年實際增長逾8%,香港銀行大手筆貸款給中國企業。然而,自2011年起,中國經濟增長往下行,中國政府『保八』不再。錢賺少了,但國內企業仍頻頻大手筆向香港借錢,讓香港銀行收不回錢的風險急增。

「根據國際結算銀行的統計,香港的信貸擴張差額(credit to GDP Gap)在2011年後衝上30%,一直冠絕全球,2015年時更高達38.6%。2008年金融海嘯前,美國的信貸擴張差額也不過10%……」

銀行做的是資金融通生意,若存款少了,貸款不變,那麼,一是call loan,一是借錢予內企的比例相對提高。本地銀行的資產質素,會否變成如內銀般讓人擔心?

科網泡沫重臨前熱身

股市判斷已經不易,經濟預測更是困難。年初聯儲局加快加息步伐,人人都預期美滙將大漲,但最後卻是大跌。現在美國稅改、縮表、內地資管新規,H股股本改革等齊來,讓一切更難預測。

不過,宏觀因素只會影響股價於一時,主宰股市的終歸是企業盈利,一切不過是科網泡沫重臨前的熱身。

[email protected]

 

(編者按:郝承林最新著作《致富新世代2──科網君臨天下》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