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
繼5月份穆迪把中國評級下調後,近日標普又降中國與香港評級。兩家機構均認為,中國金融風險正上升。但其實,今年以來中國加強了金融去槓桿工作,加上宏觀經濟有所改善,銀行面對的壞賬風險持續下降。金融風險未見惡化的中國,反而在此時遭受降級,難怪官方對此決定表示費解。
或許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關係,不少外國分析機構均對各國的債務風險十分警惕。市場從未停止對中國的地方債、企業債、影子銀行之類的問題產生擔憂,警告的聲音不斷。不過,到目前為止,政府債未見違約,企業債違約的個案亦寥寥可數,所以中國的債務風險是否如此令人擔憂仍值得商榷。
環球經濟復甦
事實上,境外分析機構看待中國的問題,似乎完全基於西方的思維及制度。認為銀行和企業在借貸過程,以至其後的收賬等,均可以自由的作出決定;所以,一旦企業出現問題,銀行會毫不留情地追討欠款,任由企業倒閉,甚至引發連串債務危機。
只不過,當問題發生在中國時,大家其實或應以中國模式,因應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其實,內地經濟目前仍以國企為主導,主要銀行均為國企,其他多個領域的行業中,龍頭企業亦大多以國企為主。各銀行並非有錢便能隨便借出去,仍要受到央行的嚴格控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貸款額度會優先給予大型國企。
當自己人左手交右手進行借貸時,壞賬的風險並不高。例如此前幾年一度令市場恐慌的地方債,其後政府及銀行不停透過各種方法進行債務重組及置換,把還款期延長,「爆煲」的機會不大。
在各類國企之中,受到產能過剩影響,資源類企業過去幾年的經營狀況不佳,對放貸予此類企業的銀行帶來一定風險。只不過,近年中國已針對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推動去產能工作,加上今年以來環球經濟復甦,商品價格回暖,資源企業的業績大有改善,令銀行面對的風險大減。
銀行壞賬改善
存在較高風險的中小民營企業,向來存在借貸難的問題,除非有足夠的抵押,否則中小民企貸款,幾乎不可能。大型民企的借貸相對較容易,不過一旦出現什麼風吹草動,亦會被嚴格監控;例如萬達等到境外投資的計劃,便被指存在較高風險而被叫停。
目前,內地最大的金融風險或來自房地產,只因除了為數不少的按揭貸款之外,不少企業貸款亦以房地產作為抵押。樓市一旦崩潰,銀行必將蒙受巨大風險。所以,今年以來政府持續收緊房貸,以及房企的借貸,以減少行業槓桿,降低風險。
在政府的努力下,內地銀行面對的風險正不斷下降。中國銀監會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大型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6%,比去年同期有明顯改善;所以,內地所面對的金融風險仍屬可控,且不斷在改建。
今年5月,穆迪把中國的評級從Aa3下調至A1;近日,標普又把中國的評級由AA-下調至A+,同時把與內地經濟緊密相連的香港評級從AAA調至AA+,展望從「負面」調至「穩定」;兩者均對中國的財政狀況會有所惡化感到擔憂。
若以上的調整發生在去年的話,仍是一個合理的時機。但如今,在環球及中國經濟復甦、銀行壞賬改善的情況下才下調,只可說是有點兒後知後覺,以及不合時宜。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遏制海外投資 維持經濟增長 |
上一篇: | 日股值博再嚟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