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過去5年中國經濟在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帶領下,出現全新的發展形勢。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中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質量不斷提升,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趨勢,某程度上,也概括了過去5年來中國經濟運行的形勢。
十八大以來穩中求進
2014年5月,習近平指出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要增強信心,從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同年11月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自十八大以來,在穩中求進主調上,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平穩發展。2013年至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高於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2012年12月,習近平表示,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過去5年,國家更加重視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積極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着力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不斷強化;更重要的是,消費升級的勢頭持續增強,居民消費品質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消費形態由物質型向服務型轉變。
「帶路」建設迅速發展
此外,投資在繼續發揮好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先進優質產能不斷擴大,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明顯放緩,基礎設施薄弱環節特別是民生相關領域投資快速增長。
在產業結構上,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不斷出台,帶動服務業發展,支撐動作用不斷增強。同時,中國第二產業的結構也不斷優化,自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中國製造2025》等規劃引領下,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主動適應消費結構升級需求。
國策「一帶一路」建設迅速發展,加快了區域性的開放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啟動設立,長江經濟帶發展陸續推進,生態環保和經濟輻射力增強,全國各地國家級及區域中心城市快速發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四大板塊」並肩發展。
2013年,習近平認為,改革開放這30多年,國家更多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了經濟快速增長和規模的擴張。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這些要素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再要像過去那樣以這些要素投入為主來發展,既沒有當初那樣的條件,也是資源環境難以承受的,國家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回顧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堅持自主創新道路,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產業,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得到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新舊動能有序轉換。
在一系列鼓勵和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作用下,中國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不斷壯大。2016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5個百分點。
新業態及模式續湧現
全國掀起科技革命,落實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大力推動「互聯網+」的發展計劃,促進互聯網與社會各個領域融合發展,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湧現,分享型經濟新模式蓬勃發展。隨着技術進步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加快,線上線下融合進程加快,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隨着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幸福產業也迅猛發展。新增長點、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發展壯大,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活力,亦為十九大前的經濟奠定厚實的底子。
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京東兩招借力競爭 |
上一篇: | 中小創深跌 養老金撈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