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日
香港剛慶祝完回歸20周年,內地各界一直關注,筆者亦一直積極參與交流,並接受了多家內地央媒專訪。上周二,央視將筆者專訪列為央視網頭版頭條,上周三再登央視人物頭版。當中,央視將內容精華節錄製作了一段電視專訪,同步播放,反映了內地對香港專業界意見的重視。
筆者在電視專訪尾段,比較了香港的國際化及香港的內地化,表達了香港應該以開放態度對待。中國經濟崛起,環球經濟全面傾斜向中國,在發展上,各地均出現中國化的明顯趨勢,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應該視內地化為國際化的一部分,以作平衡。
另外,針對香港金融市場的未來定位,央視一套(CCTV 1)在上周五播放筆者的重要論點,新華社亦在早前刊登筆者的意見,而筆者特別希望借此機會,與讀者分享上周證券時報的深度訪談,內容為筆者對兩件個人經歷及印象,見證回歸後香港的變化。
事件一,1997亞太金融風暴,香港回歸後,區域性出現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當時,筆者在一家國際金融機構工作,隔夜利率一下子衝到300厘的水平,企業根本無法承受如此成本,金融市場陷入停頓狀況,證券市場同樣處於重大危機,差不多所有本地企業與東南亞企業客戶都元氣大傷,不少更在倒閉邊緣,企業老闆天天上來求救,甚至是跪地求助。筆者每天也是疲於奔命應對,整個風暴延續超過一年,所有融資工具均被拋售,沒有人敢碰。
關鍵時刻中央一直支持
在每一個關鍵的時刻,中央政府一直支持香港特區政府,讓金融大鱷了解到他們不單是與特區打仗,而是與整個中國進行博弈。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堅決不讓人民幣貶值,間接支持了港元,最終香港市場保持了穩定,筆者企業客戶的狀況也開始穩定下來,而筆者任職公司的業務也開始慢慢回復正常。不過97金融風暴沒有徹底過去,後遺症一直困擾着香港,到了2003年非典時期更是去到一個高峰,整個金融市場全面裁員、人浮於事,人心虛怯。在香港本土市場沒法再撐下去的時候,國家正式推出自由行(官方稱「個人遊」)及一系列互聯互動政策支持香港,填補了經濟上的空隙。
事件二,這也是與筆者的工作有關的,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是人民幣在香港卻一直都不流通,到了2004年國家正式開放人民幣個人存款業務,讓香港市民可以在香港銀行開立人民幣戶口,以及進行存款和兌換。
2007年,國家更開放企業可以發行人民幣債券,與此同時,大批內地金融機構來港發展,當時筆者就率先協助及參與了組建交通銀行旗下金融旗艦交銀國際的工作,更成為首任董事總經理,過程充滿挑戰及困難。
在2008年筆者更肩負上一項重任,負責交通銀行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工作,在2008年回歸紀念日前後發行,以作中央大禮。作為總協調人及負責人,過程中體會到不少創新的嘗試及突破,在整個交易中,也感受到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支持及期待。最終筆者以項目總協調人及慶典大會主持司儀的角色負責整個發行儀式及流程,更需負責項目的銷售及宣傳推廣工作,不負所望,項目最終成為截至當時香港有史以來最暢銷熱賣的人民幣債券產品。在這基礎及聲勢上,筆者其後更處理了香港新股市場中最受歡迎的IPO項目,破盡歷史上所有融資紀錄。
國家發展香港擔重角色
筆者的工作一直與內地分不開,自1992年開始處理首批國企H股赴港上市的融資人士,也是處理當年內地B股融資的首批金融專家,一直無間斷參與國家金融市場改革。
自2007年開始,一直在研究內地資金跨境投資港股的可能性,近幾年推出的「滬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認等安排上,一直為市場出一分力,亦分享自己的觀點。
香港在未來國家的發展上還有重要的角色能擔當,讓香港繼續作為中國最具競爭力及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過去20年,有機會參與且更難得的是有機會見證不少歷史時刻。在2005年更獲委任為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以及央企企業的董事局成員,這也證明着香港的金融專家在國家的發展上,同樣有重要的角色。
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收水效應待顯現 冷吼「折翼天使」 |
上一篇: | 大灣區概念或迎來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