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
「縮表」是一個嚴肅的題目,乃指中央銀行減少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行為,目前環球不少央行正積極考慮這一步。縮表以美國馬首是瞻,自3月份聯儲局議息會議後,討論的聲音不斷,縮表已經為既定事實,變數只是何時「縮表」,以及最終「縮表」的規模。參考聯儲局理事的表述與投資市場的估算,美國「縮表」將加速進行。
去年底,美債利率上升,內地國債收益率一度飆升,在美國前車可鑑的前提下,投資市場一直關注內地是否跟隨聯儲局去縮表。參考中國人民銀行早前公布的資產數據,第一季度人行總資產減少了1.1萬億元人民幣,看似正不動聲色,進行了實質縮表。
沒有放寬流動性理由
那麼,中美央行是否進行聯動縮表?筆者認為未必,始終與央行們以往聯動擴表的情況不一樣,縮表的考慮點較多,各國利益並不一致,中國人民銀行需要考慮中美兩國息差,以及人民幣滙率等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人行與聯儲局一起聯動縮表的機會較低。雖然人行目前暫無迫切跟隨美國縮表的需求,但是去槓桿及流動性的收緊則看似難以避免。
踏入5月份內地流動性將維持偏緊,內地宏觀經濟雖穩定,不過一行三會監管在近月趨嚴,估計人行雖會維持資金面平衡,但卻沒有鬆綁流動性的理由。此外,公開市場資金到期的規模較大,企業在本月另有稅收上繳的需要,估計流動性將延續4月偏緊的情況。
銀監會上月發布43號文,要求2017年4月20日前自查,2017年5月31日前完成檢查。而45號和46號文要求2017年6月12日前報送自查和檢查報告,53號文則要求2017年7月15日前報送自查報告。在檢查完成前,筆者估計內銀的流動性持續趨緊,市場在第二季度繼續承壓的機會較大。
目前,內地經濟面臨的問題為經濟高點已現,通脹動力減速,中央加快去槓桿。對比早前內銀大幅擴張,導致地產和金融市場泡沫湧現,若監管機構不下決心去槓桿,往後資產泡沫將會爆破。
銀監會政策從執行層面,強調已有政策的嚴格落實,約束商業銀行行為,推動金融「去槓桿」。在本月內銀將繼續自查自糾,同業業務的調整尚未結束。若部分內銀減少同業業務,資產端和負債端將出現收縮,貨幣供應定必回落。
隨着內地貨幣政策邊際趨緊,企業財務費用將回升,影響企業盈利。中央採納防風險嚴管政策,企業發債成本必上調。
近期銀監會持續出台監管文件,中央政治局一直強調防控金融風險。在加強監管政策影響下,企業發展成本無可避免將走入上升的軌道。
無可否認,未來3至6個月宏觀和微觀資金面皆緊,投資市場需要密切關注未來監管機構的態度,以相關新政策出台及執行的情況。
觀察數據,4、5月份往往是A股的傳統高位。始終在每年年初,內地政策亮點多、資金整體充裕,較少數據出台,故此氣氛較易拉動股市。其後在4、5 月份,宏觀數據落實、企業年報和季報公布,業績進入「見光」期,股市只能在突發消息的拉動下,才有繼續上衝的動力。
從政策面看,每年1月至2月地方召開兩會、部委召開年度工作會議,3月的全國兩會,10月至11月召開中全會、12月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5至10月為政策宣布的真空期及落實期,反而增加市場風險。
參考A股市場數據,2010年、2011年、2012年及2016年的4月份,均為市場的階段性高點,而在2015年5月則是撤離最後的牛市之最佳機會。在過去十年,A股5月份的表現並不太差,升跌各半。不過,在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出現過幾次大跌,跌幅均超過5%。
近十年6月份跌市居多
A股6月份的表現則認證了「六絕」,參考近十年來上證指數升幅, 4年上升、6年下跌。2008年大跌超過20%、2010年大跌超過7%、2015年更出現股災!除了2009年受4萬億元投資刺激,帶動上證指數大幅上升,其餘年份的6月均是跌多漲少,且跌幅較大,而升幅亦不明顯。而在7月份,同樣觀察近10年的表現,A股升多跌少,而升幅亦較明顯。
一行三會均加強排查(指在一定範圍內進行逐項審查)各類型槓桿風險,為A股和債市帶來較長期的影響,估計調整有可能持續到排查結算為止,而市場亦需要一段時間去消化影響。未來若再疊加「縮表」,負面影響不可不防。
作者為資深投資銀行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IPO鬆緊失度 |
上一篇: | 陰乾式下跌 撈貨宜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