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1月23日

葉卓雄 我要做MD

社企的悲哀

今次是我第一次在《信報》寫文章,專欄的名稱是「我要做MD」,用意是希望透過這個專欄分享不同的營商真實故事,和讀者互相啟發,更希望令年輕讀者增添向上游的動力,有一天成為公司的MD董事長。2012年12月,我買了一本《信報月刊》,標題十分吸引:〈跨界別領袖〉。我一口氣把幾十頁的內容看完,令我最深刻的就是文中講及的社企──當時絕大部分香港人都以為社企等於非牟利團體,可見當時社會對社企的認知十分少,更遑論去支持社企!

當時香港的租金愈來愈貴,而客人多年累積的文件亦愈來愈多,所以我提議公司的日本老闆發展一項嶄新的業務,幫客人把堆積如山的文件數碼化。這樣一來可讓客人日後容易從電腦中找尋所需文件,提高工作效率;二來幫客人每月節省不少地方和倉租,是一舉兩得的方案。我們足足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去籌劃,最後創辦了全港第一間由跨國企業成立的社企。由2014年5月成立至今雖不足2年,但生意已經不錯,8小時工作進展至24小時營運,我們更在2016年的3月增建了一個面積大四倍的文件數碼化中心。這幾年,當我接觸社企的資訊愈多,就對香港整體發展社企多一點擔心。第一,政府在宣傳社企時,總是把社企的服務範圍圍繞着飲食和零售業,令社企發展空間受到無形限制,其實什麼行業都應該可以成為社企,這樣才能令更多弱勢社群得到幫助,融入社會。

光靠善心難以生存

第二,香港人在選擇使用社企的產品和服務時,態度總是本着憐憫之心。試問一下,光靠善心,但產品服務比不上競爭對手,這個企業能夠生存嗎?只依靠同情心,絕對不是一個令社企可持續發展的方法。第三,大部分的社企都是由社工去策劃營運,但他們並非商人,缺乏市場觸覺;加上「數口不精」,很容易在用盡第一筆資金不久就關門大吉,令原本受助的弱勢社群失去幫助,實在痛心!

其實社企的概念是很好的,社企能減輕整體社會負擔,善用社會資源。可惜的是,香港很多跨國集團和本地大企業都未有培養出社企概念,以他們的人才和錢財,如能在生意上加入社企元素,絕對可以幫助到更多弱勢社群,為香港增添正能量!

作者為柯尼卡美能達商業系統(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