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5日
10月7日,證券研究機構Pivotal Research Group的分析員Tim Ramey把雞肉加工公司Tyson Foods目標價從100元(美元.下同)削至到40元,原因是他「深信」Tyson Foods因涉嫌自2008年起,與業界串通在肉雞(broiler chicken)巿場中減產加價而即將面臨集體訴訟(class action),Tyson Foods當天最多急跌11.5%。
投資者如此恐慌大有理由,事關美國證券法容許律師「無償」為投資者打官司,然後一旦勝出後,與投資者對分天價賠償;這樣的安排在香港被視為違法而被禁止,但在美國風行,並成為美國上巿公司企業管治最有效的監察一途。
既然後果堪憂,是什麼原因令它在今年急升七成後,仍然能在急跌下快速回升?
先簡述公司的背景。Tyson Foods可能在亞洲寂寂無聞,在美國卻是一家老牌的大型食品公司,在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期間的1931年,John W. Tyson偕妻兒移居至美國南部的阿肯色州(Arkansas)尋找機會,終於1935年在Springdale落腳,踏出了建立全球最大肉食製品商謙卑的第一步。
該公司在七十年代開始因兼營冰鮮雞而踏足冷凍食品生意,也因此在美國經濟於八十年代起飛時,受益於社會的中產化而迅速成長。
Tyson Foods現時的生產模式從飼養、屠宰、加工都兼顧,並做雞肉、豬肉和牛肉生意,著名品牌有Tyson Foods、著名奶油蛋糕品牌Sara Lee等,產品遍布全球。
面對指控,Tyson Foods旋即發布了公告,首先指出傳聞已是一個月前的舊聞,繼而指出公司通常不就潛在訴訟作任何申述,最後重申並沒有因相關投訴而在營商手法上作出任何改變。這樣迅速、平和、得體的回應惹人討好。
雞肉利潤率跑贏同業
看歷史上雞肉價格的走勢更是最好的說明。如果是合謀,雞肉的價格應可以在低谷快速回升,然而,自2002年至2005年行業經歷了30個月便利潤回穩,最近的調整期卻從2012年12月開始,歷時46個月。
說到操控產量令售價上升更是無稽之談︰自2001年起經通脹調整的雞肉售價一直徘徊在每磅0.64至0.66元之間,15年以來並沒有看到明顯升勢,報告的論點難以成立。
儘管Tyson Foods在雞肉生意中獲利甚豐,利潤率按年上升250點子,製造利潤「虛高」的指控表面成立,但環顧業內的經營利潤卻是平均下跌100點子,可知Tyson Foods的績優純粹是營運得宜之故。
Tyson Foods的業績出眾,主要受以下幾個方式帶動。
首先,公司善用差異化的增值策略,行業領先的品牌讓其得享受平均高於全行11%的售價發售產品。
為了提升溢利率,公司敢於創新,也為了食品的科研投放了極大的資源,例如2015年研發經費達7500萬元,在3年間增加五成,最新的產品包括Tyson Naturals系列的烤雞胸肉和輕沾麵包糠雞胸條(lightly breaded chicken breast strips),標榜無抗生素,也絕不添加荷爾蒙或類固醇,雖然是最近3年內引入的產品,但已佔總營收12.5%,全行排名第二;該公司在Springdale及芝加哥的研發基地佔地18萬平方呎,有研發和測試用的廚房24個,規模優勢在行內領先。
其次,Tyson Foods在併購上表現有聲有色。Hillshire Farm旗下的產品包括Genoa Salame snacking的雜錦零食包裝,包括雞肉、芝士、果仁和麵包,是冷凍食品中少有能以高價出售的貨品系列,Hillshire能完美配合Tyson高檔食品的定價,反映管理層的眼光出色且在作併購決定時擇善固執,誠為難得。
訴訟傳聞後股價反彈
在多番收購後,盈利主要來自9個業務,包括Tyson冰鮮雞、Jimmy Bean的早餐三文治和香腸,以及State Fair市佔率第一的美國人至愛小食「炸黃金熱狗」(Corn Dogs)。
最後,公司嚴格執行財政紀律,今年首三季的經調整股本回報率達17.5%,經營現金流28億元,而資本投放只有7.3億元,令公司加快還清手頭債項,例如6.6%的高息票據,令4年的每股溢利複合成長率(CAGR)達22%,成績令人欣羨。
凡此種種,足以解釋為何股價在10月7日急跌至65.85元後,可以在隨後的兩個交易日內強勁反彈9.3%,只較訴訟傳聞前略低3%,證券研究公司受惠股價下挫,在客觀而不會說謊的數據面前,報告的影響力迅速消散,實在合情合理。
那麼,Tyson Foods在中、長期遇到什麼挑戰?股價在急跌後回彈又會如何?下集見。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