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
上回提起的羅騰祥先生於1968年創辦大家樂(00341),他的弟弟羅芳祥先生則於4年後創立大快活(00052)。大快活從年初至今上升超過五成,作為防守性必需消費品(consumer staples)而錄得如此升幅,絕對配得上股王的稱號,較少人提及因為股東人數較少,如大股東羅開揚私人公司Neblett Investments持有41.25%,神級基金Allard Partners持有6%,貨源偏緊,也因為巿值只算中型,有跟進公司的券商為數有限。
羅氏的大家樂、維他奶(00345)、大快活一門三傑,在不同時代風光,都配得上「神仙股」美譽。它們現在分別由第二代的羅開光、羅開揚和羅友禮掌舵,重估和為股東資產增值的重任,漸從大哥、二哥落到三弟之手,自從翠華(01314)老闆於7月19日宣布出售62.28%的主要權益後,未知之數大增,確認大家樂和大快活為本地快餐股穩健之選。
新舖間間賺錢 抵消加租
大快活的重估時機出現於規模效應彰顯之時。中央廚房的設立使很多繁複的工序都可以集中完成,各分店也可把省下的地方變成用餐區的一部分,讓它們能以更進取的售價賣餐,在寸金尺土的城巿中心,這些額外的營業區就成為致勝關鍵。大快活大埔中央食品加工中心在2012年投入運作,2013至2014年的資本承擔3490萬元相繼入賬後,可視為投資期完結,而經營利潤率的重大轉折也肇始於該時期(2012年8.28%至2016年10.01%,上升173點子)。
筆者在數年前創業時,對兩間公司滿懷信心,也因此花了極多時間在它們身上,一間是大快活,另一間是置富(00778)。筆者研究大快活的收支平衡(breakeven)點,研究時間為2012年10月,歷時10天,研究包括巡舖、試食、撰寫報告、比較同業。當時以人工、租金、食物及其他佔成本的21%、16%、29%及34%計算而得出同店銷售增長(每年5%)、餐牌加幅(每年2%)、中央廚房成本節省(每年1.5%至2%)和新店對企業每年盈利增長的貢獻。其後,又藉每年加租的幅度為10%、而每年有三分之一店舖需要續租的假設,推算出大快活的新店間間賺錢,而且只要每年淨增4店,便可以抵消加租的影響(當年租金加幅驚人,因此比較看重此因素)。自2012年起至今,大快活每年開店數目分別為16、7、11及15間,佔歷史基準店數的28.41%、28.32%、37.59%和35.34%;4年來堅持進行回購,核心利潤每年破頂(2014年下跌是由於固定資產減值虧損,屬單一因素),股價也自此從11.3元飆升至現時的37.35元,此為後話。
回想起來,為了檢視公司成本控制的用心程度,當時連大快活和墾丁廚房所用的燈罩也比較一番(最後發現只是顏色不同,尺寸和形狀都一樣),投資者面對股票重估的機遇有如鯊魚嗜血,對大快活的着迷,如今想起,也會會心微笑。
以近歷史新高的星期四收巿價37.5元來計,大快活的巿值47.46億元,2017年3月止的巿盈率預計為18倍,息率2.5%,股本回報率高達29.6%,並且已包括800萬的滙兌虧損;更出色的是中國業務由虧損820萬元,扭轉至盈利207萬元,反映集中店點在深圳及廣州開舖的策略正確。
簡單來說,大快活在成本控制上表現出色,全力挖掘香港巿場,使執行風險容易控制,冠絕同業的權益回報率(ROE),以及低基數、少於百億的巿值,均顯示它依然大有潛力,息率也給予投資人足夠的保障。大快活是千里馬,唯一缺點是此股極為沉悶,如果沒有「買入後忘記」的決心,就絕對毋須考慮。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油價下跌是市場噪音 |
上一篇: | 創科局成功爭取更先進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