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日
熊彼得(Schumpeter)是上世紀最富傳奇的經濟學家,其三大人生目標分別為,成為偉大的經濟學家、傑出騎師和大情聖(聞說三者達成其二,至於是何二者則未見有文獻記載)。然而,單純以經濟學而言,熊彼得的貢獻已堪傳世。他首推「創新」(Innovation)一詞,指出企業只有「創新」才能抵禦利潤遞減,相反不能創新的企業將被市場淘汰。現在21世紀,應該已沒企業敢忽視創新的重要性。
熊彼得另一傳世之作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企業創新,生產效率提高,經濟得以發展,但同時無法創新的企業也將退出市場。待能創新的企業獨領一陣風騷後,又會吸引新的投資者進入市場,結果推動新的創新出現,再次有人歡喜有人愁。創造與破壞永遠並存。
美國大學生愛科技業
金融業大概仍是本港學生最想進的行業之一。然而在美國,頂尖學子早已非如2008年前的想進投行,現在最火紅的科目其實是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看看美國金融股的表現,大約只有高盛和摩根大通跟2007年股價高位靠近,大摩股價只餘當年三分之一,花旗只有十分之一,AIG更只二十分之一。相反, 一眾科技巨擘早已至少翻倍。
同樣的事情亦見於中國,工行(01398)、中國人壽(02628)的股價,只有當年的二分一甚至三分一,但內地科網企業近年已不知翻了多少倍。
儘管近月投行裁員新聞不絕如縷,一眾莘莘學子仍是非金融行業不進,難道他們仍活在2007年?本地大學開辦的金融碩士課程,極受內地生歡迎,學費20多萬元。
畢業後如入不了投行,2萬元月薪的工作,交了1萬元的房租後(還要只有豆腐膶這麼大),還剩低幾多。這條數到底點計?
事業選擇固然如此,投資選擇更加如此。創新永不會停止,舊經濟股份的壓力依然,新經濟股份依舊是唯一選擇。
本欄逢周五刊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道指恒指MSCI環指 上升楔形向淡 |
上一篇: | 香港最弊成為遺才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