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4月1日

林文越 經綸集

創造性破壞—事業投資皆見板塊輪替

熊彼得(Schumpeter)是上世紀最富傳奇的經濟學家,其三大人生目標分別為,成為偉大的經濟學家、傑出騎師和大情聖(聞說三者達成其二,至於是何二者則未見有文獻記載)。然而,單純以經濟學而言,熊彼得的貢獻已堪傳世。他首推「創新」(Innovation)一詞,指出企業只有「創新」才能抵禦利潤遞減,相反不能創新的企業將被市場淘汰。現在21世紀,應該已沒企業敢忽視創新的重要性。

熊彼得另一傳世之作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企業創新,生產效率提高,經濟得以發展,但同時無法創新的企業也將退出市場。待能創新的企業獨領一陣風騷後,又會吸引新的投資者進入市場,結果推動新的創新出現,再次有人歡喜有人愁。創造與破壞永遠並存。

美國大學生愛科技業

金融業大概仍是本港學生最想進的行業之一。然而在美國,頂尖學子早已非如2008年前的想進投行,現在最火紅的科目其實是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看看美國金融股的表現,大約只有高盛和摩根大通跟2007年股價高位靠近,大摩股價只餘當年三分之一,花旗只有十分之一,AIG更只二十分之一。相反, 一眾科技巨擘早已至少翻倍。

同樣的事情亦見於中國,工行(01398)、中國人壽(02628)的股價,只有當年的二分一甚至三分一,但內地科網企業近年已不知翻了多少倍。

儘管近月投行裁員新聞不絕如縷,一眾莘莘學子仍是非金融行業不進,難道他們仍活在2007年?本地大學開辦的金融碩士課程,極受內地生歡迎,學費20多萬元。

畢業後如入不了投行,2萬元月薪的工作,交了1萬元的房租後(還要只有豆腐膶這麼大),還剩低幾多。這條數到底點計?

事業選擇固然如此,投資選擇更加如此。創新永不會停止,舊經濟股份的壓力依然,新經濟股份依舊是唯一選擇。

[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五刊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