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
美國聯儲局最新的議息聲明顯示加息意欲薄弱,滙市反應激烈,歐羅兌美元應聲衝上1.13高位,圓滙升見111水平。歐日央行狂印銀紙也抵消不了美滙急跌的衝擊,難道美元已經轉勢,環球金融資產價格即將來一次重新定價?
美滙指數自2014年下半年起飛,9個月內從80水平,最高抽升至2015年3月的100.31,買美滙一度成為「最擠擁交易」。但近一年美滙在94至100的範圍內「發上發落」,未見突破。如今美國近乎全民就業,多個物價指標上升,聯儲局卻不敢再加息,導致美滙一度急挫1.3%。若然基本因素真的已改變,美滙展開新一輪跌勢的話,資金或會重新配置到新興市場和商品貨幣。若然不是,新興市場和商品貨幣此輪反彈只是小陽春而已。
從美國物價水平看,通脹升溫的機會愈來愈高,資金湧入對抗美國通脹的ETF,美國5年期打和利率飆升(詳見本欄周三刊登的〈「憑感覺」重燃加息預期〉),2月核心CPI達2.3%,創2008年10月以來最大按年升幅,並連續3個月超過聯儲局通脹目標2%,可是聯儲局卻視若無睹,反而下調今年通脹預期,由1.6%降至1.2%,怪不得主席耶倫在記者會上遭到傳媒多番質疑如何看待通脹數據。
耶倫一再強調,需要更多時間了解物價能否持續上升,尤其關注美元升值與油價反彈的博弈。耶倫大放鴿詞的同時,紐約期油大漲逾5%,至每桶39美元以上。
如此看來,慢半拍的貨幣政策恐怕已成為通脹升溫的催化劑。到聯儲局真正確認通脹之虎來臨,屆時加息步伐提速,絕非目前所能預計。
滙市中各國貨幣的升跌是相對的,歐羅和日圓是美滙指數的權重貨幣,故此美滙走向很大程度繫於歐日的貨幣政策。那麼歐日央行會否任由本幣升值?以日本為例,首相安倍晉三的促進經濟戰略核心就是壓低圓滙,藉此增加出口競爭力及刺激旅遊業。惟日本出口已連續5個月錄得按年下跌,繼今年1月挫12.9%後,2月續跌4%,圓滙轉強將令外貿雪上加霜。近年遊日旅客大幅增長,其實是拜日圓大幅貶值所賜,允許日圓走強豈不是打爛日本人飯碗?
再者,參考歐羅及日圓的滙價與歐日央行資產負債表的關係,可以看到兩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於2012年開始大幅膨脹,同期歐羅和日圓滙價每況愈下。目前歐日仍在大印銀紙購買資產,難道歐羅及日圓滙價能反地心吸力乎?
相反,根據聯儲局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利率預測點陣圖【圖】,縱使委員對2016年利率預測中位數逐漸由2014年9月的2.875厘,降至最新的0.875厘,但相距目前中位數0.375厘,顯示美國仍存在兩次加息、各加25點子的空間。
總括而言,聯儲局釋放出鴿派訊息,導致美滙急挫,其他資產價格或能享受一段甜蜜時光。不過,現時美滙走弱相信只屬短暫現象,待美國與其他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日漸分化,歐羅區、日本及中國再大開水喉時,將迫使美滙重返高位徘徊,甚至觸發美滙新一輪升浪,屆時金融市場勢必波瀾再起,動盪重臨。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60市況概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