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0月15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10月14日,周三。企業一般通過兩種形式與股東分享自由現金流,一為派發股息(dividends),一為回購股份(share buybacks)。前者「現兜兜」,後者透過削減流通股數提升每股盈利(EPS),藉此達到回饋股東目的。不過,回購有真有假,投資者一個唔覺意,分分鐘畀人搵咗老襯仲要連聲多謝。小心!

本港上市公司回購股份並不積極,美國企業在這方面卻蔚然成風,回購多寡更成為投資者揀股的重要指標之一。去年,美國公司合共回購6960億美元股份,相當於GDP 4%。單看這個數字,管理層好像十分慷慨,樂意把沒有更佳出路的現金發還股東。

回購「堅」定「流」

從回報着眼,標普500成分股股息率(dividend yield)去年平均1.9%,回購收益率(buyback yield,回購金額除以公司市值)達2.9%,可見美企回購較派息積極。兩者相加,美國藍籌企業為股東提供的總回報(total yield),去年平均4.8%,遠勝美國十年期國債約2%的孳息率。真的那麼簡單,美股豈非唔買就笨?

俗語有云,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正如前述,回購有真有假,判斷「堅」定「流」,說易非易說難亦不太難,不過得多費一點工夫。美國企業回購計劃公開透明,要弄個一清二楚,舉手之勞而已;以去年為例,總金額6960億美元。欲知管理層誠意益股東抑或存心搵老襯,單看回購金額不夠,必須與新股發行量一起看,方能明白葫蘆裏賣什麼藥。

回購就大大方方,發新股就鬼鬼祟祟,管理層不會輕易讓你在公開資料中找到相關數字,因為一旦給投資者發現「污糟嘢裏面藏哎吔」,回饋股東云云非但不攻自破,回購到底益了誰,更會原形畢露。

管理層愈不想人知,愈有人不介意做笨工夫掃場。研究機構Research Affiliates捉賊咁捉,透過一般人也可DIY的方法,拆穿「假回購者」的西洋鏡。

發新股鬼鬼祟祟

眾所周知,市值乃股數乘以股價得出的金額。公司流通股數若沒有任何變化,市值變動跟股價變動理應完全一致。倘若市值升一成,股價卻不變,那便等於公司增發了一成股份。換句話說,無法以股價變動解釋的市值增長,都是企業發行新股的結果。

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公司發行的新股若多於在市場上回購的舊股,流通股數便會不減反增,提高每股盈利固然無從說起,股東權益更會遭到攤薄。通過上述計算,Research Affiliates發現,去年美國企業合共發行約1.2萬億美元新股。

老畢在文首兩番提及,美企去年總回購金額為6960億美元,看似驚人,但當你知道去年新股發行總額高達1.2萬億美元,較回購金額高七成後,你還會覺得管理層跟股東有福同享嗎?經此一來一回,美企股東去年承受的權益攤薄效應達4540億美元,約1.8%。

方便高層行使認股權

由此可見,着眼total yield的投資者非但不應在股息率上加入buyback yield,反而要從股息率減去上述攤薄效應,條數由原先total yield高達4.8%(1.9% + 2.9% = 4.8%),變為修訂後的total yield 0.1%(1.9% - 1.8% = 0.1%)。

部分企業增發股份,是為了進行收購。然而,市場上邊有咁多大刁?說穿了,發行新股的主要目的,乃方便公司高層行使認股權;至於回購,一方面有助沖淡對原股東的攤薄效應,另一方面則讓管理層低買高賣把股票脫手。回饋股東,你話呢?

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投資者若願意勤做功課,努力在股海中發掘「真回購」公司,說不定能成為贏家。記住,要着眼淨回購(net buybacks)而非總回購(gross buybacks)!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