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9月23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點解連業主都望樓價跌?

9月22日,周二。香港人希望樓價升還是樓價跌?那得看「受訪者」是業主、租客抑或苦候樓價回落「上車」的年輕一族。不錯,老畢今天的確想談「磚頭」,但入正題前,先岔開一筆。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全球媒體高度重視。主席動身前,英國財相歐思邦訪華,中英兩國官員周一在北京舉行第七次經濟財金對話,就倫敦、上海兩地股市互聯互通開展可行性研究達成協議。別誤會,老畢無意圍繞中英在財金領域的合作說三道四,我感興趣的,反而是歐思邦這個人。

開刀對象一葉知秋

英國政府在7月公布的預算案中大幅削減為「買入租出」(buy-to-let)物業提供的按揭利息優惠,2017年4月起生效,預計多達20億英鎊稅收將分階段回流庫房。

歐思邦這位英國「財爺」,素以精明見稱,鑑辨政治風向優為之。政府五行欠水,他便機關算盡,在失票最少的情況下開源節流,找最「適當」的對象開刀。所謂一葉知秋,收回「買入租出」業主的稅務寬減,只是第一步;針對樓市的行動,相信陸續有來。

英國向物業投資者開刀,關香港啥事?港樓貴絕全球人盡皆知,惟高樓價並非香港獨有。根據Halifax的數字,英國樓價過去十年平均翻了一番,倫敦物業漲風更不止於此。金融危機前,貝理雅-白高敦領導的「新工黨」,管治模式其實非常簡單,任由金融業無度擴張創造表面繁華,海內外富人視倫敦為天堂,資金源源湧入;低下階層有福利可享,兩餐無憂;擁有物業的中產家庭,財富隨着樓價節節上升水漲船高……如此這般,人人感覺良好,在英國人眼中,金融、樓市兩大支柱足以確保經濟欣欣向榮,在位者要勝選,毋須展現治國鴻圖動人政綱,只須樓價高於上次大選,連任十拿九穩。

金融危機爆發後,英國銀行業四面楚歌,政府全面介入,接管大型金融機構,押上納稅人的錢挽救錢莊。當局傾全力阻止危機演變成災難,惟民意民情已變,2010年大選後,大不列顛改朝換代,工黨黯然下台,保守黨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登場,前者更在今年5月大選後脫穎而出,獨自組閣。

貝理雅2007年5月辭職,白高敦繼任工黨黨魁拜相,四個月後國內第五大銀行北岩(Northern Rock)發生擠提,英國經濟敗象已露。可以說,在白高敦接掌黨魁後,「新工黨」已成強弩之末,政權更迭兆頭早現。

樓價下跌有益社會

工黨衰敗,到底因為金融、樓市兩大支柱相繼倒下,抑或納稅人不滿政府以其血汗錢打救被視為金融風暴罪魁禍首的銀行家,留待史家論證。可是,危機爆發之初,英國樓價確曾顯著回落;拜英倫銀行減息量寬雙管齊下所賜,樓市低迷一段時期後重納升軌,過去三四年,倫敦物業價格一漲再漲,情況就如香港。

按照「新工黨」執政時的模式,英國樓價高低與經濟盛衰幾可畫上等號,如今在朝的雖是保守黨,惟政府利用「磚頭」箍票理應唯恐不及,何以拿物業投資者開刀,大削此輩的稅務優惠?答案,也許可在荷蘭ING銀行新近發表的一項國際調查中找到。

根據調查結果,多達四分三歐洲受訪者相信,樓價下跌於社會有益。這本不足為奇,問本港「無殼蝸牛」同一問題,作此回答者比例只會更高。調查所以有意思,全因希望樓價下跌的並不限於租客和無力置業人士,超過三分二受訪業主意見相同。樓價跌意味物業擁有人身家縮水,但在這些高樓價得益者中,接近七成認為樓價下跌乃好事,那不是有違常理嗎?

單看英國的情況,相信樓價下跌有益社會的受訪者,業主比例約六成,租客八成,跟歐洲整體數字略有偏差惟意義相同。說物業擁有人因擔心政府開源着落在他們身上,是故口不對心,未免高估了業主的政治智慧。在老畢看來,樓價漲得太急,細屋換大屋固令日後供樓負擔增加,亦無助解決下一代自立後置業「上車」的問題。不是所有父母皆有能力幫仔女「畀首期」的;即使有能力,也不一定願意;即使願意,也不一定happy。這些問題,港人最清楚。

今時唔同往日,九七前,兩公婆加埋打三四份工,日日捱飯盒為層樓,許多人無怨無悔,反而通縮肆虐、「磚頭」賤過地底泥那幾年,埋怨政府對負資產見死不救的「苦主」,一批二批遊行抗議。

英國跟香港一樣,金融危機前不見那麼多人談論財富分配不均,今時今日卻inequality天天不離口。無他,九七前的香港、金融危機前的英國,置業者皆渴望憑「磚」聚財,只要擁有物業,自己也可躋身富裕一族,辛苦點儲首期和供樓,值得之至。

今天,不論香港還是倫敦,樓價跟一般人的負擔能力俱已嚴重脫節,期望買樓「脫貧」,無能為力兼不切實際。窩居並非遊艇、私人飛機一類超級富豪「玩具」,社會怨氣由此而生,即使樓價上升得益者亦不可能視而不見。

鑑貌辨色彼此彼此

有「左王」之稱的英國工黨新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揚言,英國人有一種被物業市場「拒諸門外」的感覺(a sense of being 'locked out' of the property market),對這句話大有共鳴者想必不少。「左王」懂得鑑貌辨色爭取政治本錢,老練如歐思邦,難道就不識看風駛(巾里),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