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
8月6日,周四。對中港投資者來說,2015年乃難忘的一年,A股於三數月間急升暴挫,港股亦經歷了恍如南柯一夢的「大時代」。然而,年初至7月底,港股錄得4.37%正回報,A股升幅更達13.26%,不看中間驚濤駭浪的波動,中港表現縱不如歐日,比之英美加等成熟市場,仍然稍勝一籌【表】。
投資研究機構Bespoke的統計顯示,74個國家的主要指數迄7月底平均上升6.75%,德法意等歐股皆錄得雙位數進賬,其中意大利升幅更超過兩成;日股不遑多讓,首七個月漲18%。美股同期僅微升2%,有點相形見絀。
瀕臨轉勢有史為鑑
早已說過,美股牛皮只是一個假象,標普500指數離歷史高位雖只有數個百分點,但失守200天移動平均線和創52周新低的成分股不斷增加,絕非一個真正強勢股市應有的現象。顯而易見,標指每次挑戰歷史高位,參與「壯舉」的板塊和個股愈來愈少,那等於美股對個別仍處強勢的板塊和股份依賴日甚於日,一旦連它們亦顯露疲態,華爾街後市便很難樂觀。
標普500指數雖有接近四年未錄得一成或以上調整,但半數成分股已從高位回落一至兩成,那就好像牛市裏頭有一個「隱形熊市」,跟2000年科網板塊獨力撐起美股,又或2007年金融板塊獨自對抗地心吸力相似。眼前境況雖未致如此極端,惟市寬若無法改善甚至進一步惡化,美股瀕臨轉勢便非危言聳聽。
假象也是一種現象,老畢近日看一些統計,對預測美股全年表現不一定有幫助,但數據本身卻有一談價值。1926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從年初至7月底變動像今天般微(上落皆不超過2%),90年間合共只有12年,比率約13%。在一年餘下的五個月裏,表現最差的是1930年,美股於8至12月劇挫28.5%。那是華爾街大崩潰翌年,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股市有此表現並不意外。
次差為1941年,美股最後五個月下跌17.5%,同年12月發生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再數下去是1990年,標普500指數經歷了首七個月大牛皮後,餘下五個月下跌6%。與1930和1941年一樣,1990年亦發生了不少不尋常事件,除了儲貸(S&L)危機外,美國還率領聯軍攻打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觸發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同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悶局後爆落爆上?
第四差為1994年,標指於8至12月微跌1.5%。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當年夏季出乎意料地加息,但全年計美股無升跌。
有趣的是,除了這四次(三跌一持平)外,12年中多達8年,美股在打破牛皮悶局後上升,中位數回報為6%。
好友看了上述統計,心裏也許會增添一點「暖意」,但發生次數較多,不代表美股今次突破悶局後必然爆上。
從過去百餘天的市況判斷,每當一兩個板塊,比如醫護、非必需消費品創52周新高,來自三四個板塊如能源、物料、工業即合力拖其後腿,指數於是「唔上唔落」,看上去就是一個牛皮格局。
強勢股逐一倒下
美股中具代表性的強勢股,當然少不了蘋果、迪士尼、Tesla,但君不見這幾家「人見人愛」的巨企、潮企公布季績後逐一倒下,鏡頭凶險之極嗎?再看次季整體業績表現,美股還有什麼藉口炒上去?強弩之末,勢成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內銀雙重「息衰」風險 |
上一篇: | 香港股市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