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
俄羅斯2月24日全方位攻打烏克蘭,不單改變烏克蘭的國運,還標誌着31年的後冷戰時期結束──歐美祭出嚴厲制裁,雙方撕破臉皮,把俄國徹底孤立,鐵幕重臨歐洲。經歷了多年全球化,世界重回壁壘分明的年代,新冷戰只會較舊冷戰更不穩動盪,中國等很多國家都極力想避免捲入這場新角力。
後冷戰時期的安全框架最早可追溯至1975年的《赫爾辛基協議》(Helsinki Final Act),美國和蘇聯嘗試破冰,儘管未完全放棄對立,但起碼訂下競爭「規矩」,訂明哪些界線不能逾越。冷戰結束後,西方跟俄羅斯又訂立一系列新規則,最主要是1997年的《北約—俄羅斯基本協定》,建立了雙方溝通的平台,訂出雙方關係的路線圖。
非所有國家一面倒撐美
美俄之間也有一連串限武條約,就烏克蘭問題方面,先有1994年的《布達佩斯備忘錄》,美俄等強國承諾保障烏克蘭的安全,而在2014年烏克蘭東部頓巴斯(Donbas)地區爆發戰爭後,又有《明斯克協議》,規範烏克蘭與分離主義武裝分子的和談。
不過,烏克蘭燃起戰火後,上述所有塑造出後冷戰時期安全秩序的協議形同廢紙。世界來到重新洗牌的階段,正如俄羅斯攻擊烏克蘭,其根本目標是要重寫國際規則,而中國等部分國家也早想修訂全球規則,全球秩序大談判展開,過程將十分危險。
西方多國與日本、南韓、澳洲等美國盟友空前團結,對付俄羅斯,但放眼全球,並非所有國家都堅決站在美國一邊。聯合國大會表決譴責俄羅斯的議案,有35票棄權,包括中國、印度和南非,中亞和不少非洲國家也從爭拗抽身而出,阿聯酋等海灣國家也是不情不願下投贊成票。
這些國家未必不同情烏克蘭,但對是否一面倒向美國,心存猶疑。中俄兩國被指想挑戰國際秩序,但在一些人眼中,美國也不見得很維護現時的世界狀況。美國主張民主人權,但部分國家覺得,美國近年同樣打擊民主,而且在國際關係上未有考慮其他國家的擔憂,只追求自己的利益。
冷戰期間,大部分國家只跟其中一個陣營經商交往,在鐵幕拆除後,各國爭相把經貿以至外交軍事關係多元化,同時跟全部列強保持友好。這個策略建基於中、美、俄、歐等各列強之間保持一定關係,如果這些列強互相惡鬥,中小型國家便要考慮選邊站,而他們最不想這樣做。
衝突熱點恐再爆代理人戰爭
世界上有一些衝突熱點,包括緬甸、敍利亞、利比亞、阿富汗等,這些國家的內部衝突,以至伊朗和北韓核問題,都需要各列強攜手找出解決方案,才能令局勢保持穩定,現在各個強權恐怕會藉這些國家來打代理人戰爭,立場寸步不讓,這些衝突熱點只會持續混亂。
歐洲也會經歷一段長時間角力。這片土地又會一分為二,而且再度軍事化。德國宣布大幅增加軍費,意味歐洲兩大陣營將出現軍事競賽。
很多人聯想到鐵幕重現,美國天主教大學的冷戰歷史教授Michael Kimmage卻認為現時情況較鐵幕更糟糕。他說,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陣營在歐洲至少楚河漢界,界線分明,並且清楚知道有哪些中立國作為緩衝,但現在不知道新冷戰的邊界劃在哪裏,究竟普京想要烏克蘭的哪些部分,抑或連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也想奪取,無人知曉。他形容,東西歐之間將出現「不穩漩渦」(vortex of instability),俄國與西方爭奪由誰控制這些地區,令局勢極不穩定。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西方俄國脫鈎 全球通脹爆升 |
上一篇: | 周五主要經濟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