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Omicron來勢洶多國相繼失守
2021年全球仍然處於新冠疫情的陰霾下,各地嘗試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放寬社交距離和旅遊限制措施,讓市民逐步回復正常生活。然而正當各國以為年底可以歡度聖誕和新年之際,非洲南部11月底出現新變種病毒Omicron席捲全球,多個國家確診人數急增,需要重新收緊旅遊限制和社交距離措施,距離恢復正常生活似乎仍有一段時間。
此外,多國政府不時把疫情反覆的責任歸咎市民拒絕接種疫苗,部分國家民眾上街抗議及提出法律訴訟。
受Delta變種病毒和政府應對疫情不力等影響,印度疫情於今年4月中旬至6月初全面失控,死亡人數急增,當地多個火葬場需要24小時不停運作以處理疫歿者屍體,猶如人間煉獄。
新冠口服藥面世
美國藥廠輝瑞(Pfizer)和默克(Merck)今年成功研發新冠口服藥,有效預防確診者的病情惡化成重症,被視據以扭轉抗疫局面的里程碑。
這兩家藥廠推出的口服藥今年12月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出緊急使用授權,亦分別與聯合國支持的公共衞生組織「藥品專利聯盟」簽署協議,授權合資格藥廠生產新冠口服藥的仿製藥,讓全球超過95個中低收入國家能以較低的價錢使用口服藥。
不過,全球新冠疫苗分配不均的問題仍未解決。世界衞生組織(WHO)指出,截至今年12月29日,全球仍有41個國家的接種率未達10%,另92個國家的接種人口比率不足40%。不少專家認為,疫苗分配不均導致Omicron變種病毒出現,也是疫情不斷反覆的原因之一。
東奧閉門舉行
日本東京奧運因疫情延至今年夏季舉行。雖然運動員和相關人員需要遵守嚴格防疫措施,亦不設觀眾入場,但賽事期間仍有430名相關人士感染新冠肺炎,由揭幕至閉幕的短短17日期間,全國錄得逾17萬宗確診,最少178人罹疾。奧運閉門舉行,作為東道主的日本損失慘重,民間亦有不少聲音認為應該取消本屆奧運。時任首相菅義偉應對疫情無方導致民望每況愈下,今年9月宣布放棄角逐自民黨總裁選舉,變相放棄連任首相,上任僅一年便黯然引退。
美前國務卿鮑威爾疫歿
今年多名曾叱咤一時的政要逝世,患有帕金遜症並確診多發性骨髓瘤的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10月18日因新冠併發症病逝,終年84歲。鮑威爾於2000年12月獲任命,成為美國首位黑人國務卿,後來承認因誤判而支持喬治布殊美軍出兵入侵伊拉克而備受爭議。
下令血腥鎮壓光州運動的兩名前南韓總統全斗煥及盧泰愚相隔不足一個月逝世,盧泰愚10月26日病逝,終年88歲。盧泰愚生前為光州事件致歉,南韓政府為他舉辦5天國葬。
患癌的全斗煥於11月23日在家中失救死亡,享年90歲。由於全斗煥拒絕向光州事件受害者致歉,當局決定不為他舉行國葬。
英皇夫菲臘親王離世
2021年對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是傷感的一年,相伴74年的皇夫菲臘親王於4月9日在溫莎堡辭世,享年99歲。喪禮在溫莎堡的教堂以皇室規格舉行,沒有舉行國葬。因應疫情限聚令,只有30人出席,包括哈里王子,但哈里妻子梅根因懷孕留在美國。靈柩安放於聖喬治教堂的皇家墓室,留待英女皇駕崩後合葬於國王喬治六世紀念教堂。
英女皇失去多年伴侶,外界憂慮其健康。她於10月12日出席紀念英國皇家軍團成立100周年的感恩崇拜時,10多年來首次拿着拐杖步行,更突然取消訪問北愛爾蘭。隨後白金漢宮承認英女皇於10月20日住院一晚接受檢查靜養,並缺席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的皇室晚宴。
逾30龍捲風一夜襲美
2021年天災頻發,日本、印尼和西班牙等地相繼火山爆發,歐美和澳洲等地發生大規模山火,中國和印度等則有嚴重水災,美國中西部更在12月一夜間出現30多個龍捲風,相隔幾天又出現大型沙塵暴。
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今年11月1日至11月12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定明維持《巴黎協定》的目標,即把全球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以及逐步減少使用煤炭,中美兩國更在會議期間達成《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承諾各自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採取加速行動,以減緩氣候變暖。
海地強震2248人罹難
今年天災人禍眾多,海地8月14日發生黎克特制7.2級地震,震央位於首都太子港以西約1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之後發生多次餘震,一度發出海嘯警告。地震釀成至少2248人罹難,超過1.2萬人受傷,估計65萬人受災,至少13.7萬幢建築物受損。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附近小鎮瑟夫賽德6月24日發生冧樓事故,高12層的住宅大廈Champlain Towers South凌晨局部倒塌,造成98人死亡。事發時大廈頂樓正施工,傳媒揭發居民於4月收到當地公寓協會警告信,指樓宇結構存嚴重問題。由於熱帶風暴「埃爾薩」(Elsa)逼近,搜救行動暫停,大廈於7月4日以爆破方式清拆。
長賜號擱淺 蘇彝士運河斷航
全球航道要塞埃及蘇彝士運河3月23日發生「塞船」災難,台灣長榮海運承租的超級貨櫃輪「長賜號」遇沙塵暴,在強風吹襲下偏離航道。這艘長400米、闊59米、排水量達22萬噸的貨櫃輪與運河底部碰撞並擱淺,接近橫躺在運河。在拖船協助下,「長賜號」重新浮起並駛離原擱淺的河道,航道被阻塞6天後恢復通行。由於全球約12%國際貿易都經蘇彝士運河運輸,估計「塞船」對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小時約達4億美元。運河管理局要求船東賠償損失,否則扣押貨櫃輪。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協議,據報賠償金額為2億美元。
fb遭吹哨者指控漠視操守
社交媒體Facebook(fb)前員工豪根10月初公開其吹哨人身份,先後在電視專訪和美英國會的聽證會爆料,指控fb把利益凌駕於公眾安全,其內容危害兒童、煽動暴力和助長假消息,更指fb淪為獨裁者的工具。不利消息不斷發酵之際,fb行政總裁朱克伯格10月底宣布公司改名為「Meta」,配合未來聚焦「元宇宙」事業開發大計,並押注共享虛擬環境將會成為流動網絡的後繼者。
fb改名Meta後未能轉運,再度陷入監管風暴,美國至少11個州的總檢察長聯手調查Instagram是否違反保障消費者法例,涉嫌荼毒兒童及青少年。豪根挺身爆料亦引起國會議員關注社交網站和互聯網巨頭的經營操守。
富豪爭先太空旅遊
美國今年夏天刮起一股富豪爭上太空的熱潮,當中以英國企業家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以及電動車巨擘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 最為知名。前兩者目標較為接近商業太空旅遊;換言之,有錢就可以上太空。布蘭森7月11日晚搶先乘自家太空船完成歷時40多分鐘的首航,成為地球首位上太空的富豪。被搶了頭啖湯的貝索斯雖然晚了19天升空,但他帶同胞弟、八旬女太空人和18歲青年升空,一口氣創下最年輕和最年長升空太空人的紀錄,連升空高度也比布蘭森更高,貝索斯下一目標是登月。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全球秩序洗牌 亂世人民遭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