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南韓總統朴槿惠被彈劾下台,朝野對後任人選莫衷一是,反映南韓政治制度過分集權,一旦政權出現突變,執政及在野兩黨均無領軍人選取而代之。本來,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為最有份量人選,但他回國探路後旋即被醜聞威脅,最後決定不參與角逐,實是南韓社會一大損失。
另一邊廂,鄰國日本自九十年代起,雖然大部分時間由同一政黨執政,但當中任首相者卻沒有幾人能順利完成任期,能在位超過兩年者,除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在過去20年竟然只有小泉純一郎一人(2001-2006)。究其原因,實為自民黨雖然名為一黨,但派系四分五裂,致使權力過分分散;派系頭領往往視首相之位人人皆可以任之,一旦時任人選遇上醜聞纏身,黨內就會立即有聲音欲除之而後快(如安倍晉三於2007年初次出任首相,剛好滿一年就火速退位便是一例)。因此,西方傳媒謔稱日本政治制度實為音樂椅遊戲,無論執政者推出什麼政策,次屆政府又必定會將其推倒重來(如小泉純一郎在2000年初推出的郵政民營化法案,在福田康夫及麻生太郎任首相時就被大幅刪減至面目全非)。年復一年,國家依然原地踏步,改革之聲總是不見影。
也許是安倍晉三看出了政治分權問題嚴重,故自他於2012年出任首相起,凡國家大事均以首相府班底主導,能參與國政大事討論的閣僚,除副總理兼財相麻生太郎、官房長官菅義偉及前自民黨幹事長谷垣禎一外並無幾人。隨着安倍晉三領導自民黨不斷勝出選舉,自民黨議員對他的依賴亦逐漸加強,到了3月上旬的黨大會上,全黨居然一致通過動議,讓自民黨黨魁可以連任三屆共9年任期,意味若無人挑戰,安倍將可以一直擔任首相至2021年。
早在安倍晉三於2012年推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之時,筆者便一直主張其所有經濟政策,均是他用以穩固政權,為日後準備修憲鋪路的一步棋。安倍晉三在2007年首次出任首相後急於推動各種愛國保守政策,如建議規定高中畢業生前往農村服務,以及提議日本建軍等,結果令日本國民反感,導致他之後迅速丟官,淪為社會笑柄。
重奪首相寶座的安倍晉三,固然沒有放棄修憲的願望,但政治現實迫使他妥協,而安倍經濟學便是他的包裝。安倍經濟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迅速製造安倍晉三能帶領日本經濟走出困局的假象,並為自民黨勝出多次國會選舉鞏固權力,但論實際經濟效果,則是微乎其微。事實上,自日本於2015年調高消費稅率起,日本經濟立即倒退,而安倍之後亦絕口不再提2%的通脹目標。
國政無敵手 黨內無異己
在安倍經濟學達到政治目的時,安倍晉三積極拉攏能威脅他首相之位的自民黨政客,由外相岸田文雄、前地方振興相石破茂至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都是他的拉攏對象。岸田及石破兩人去年對安倍晉三有意連任至2021年曾大表不滿,但覺悟時不我與之後,則立即三緘其口。
自民黨議員們見到黨內權威人物對「安倍獨大」不以為意,自然不敢發動「倒安倍行動」。最近日本爆出政府賤價賣地醜聞,矛頭直指首相府,惟自民黨議員個個爭相護主,可見黨內大部分勢力已被安倍收服。在國政無敵手、黨內無異己的有利環境下,安倍晉三在2021年前的最後目標,就是落實修憲,為自己在日本歷史下留下芳名。本月初,安倍於自民黨大會中高調表明「修憲為自民黨歷史責任」,可見他躊躇滿志。日本邁向修憲之路,已進入倒數階段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特朗普對華先禮後「用兵」 |
上一篇: | 八旗編輯各為「旗主」 產業思維創造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