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3日
美國科學家昨天表示,研究發現壓力會令患心臟病機會率增加的生理解釋,指出壓力一如吸煙及高血壓,都是引致心臟病的高危因素,因此應協助高危人士減壓,而非只集中要求他們戒掉吸煙、酗酒等生活習慣。哈佛大學醫學院一個小組負責有關研究,對293名病人腦部、骨髓、脾臟活動及動脈炎的正電子掃描(PET)及電腦斷層掃描(CT),進行平均3.7年的研究,當中22名病人期間出現心臟病發、心臟衰竭、中風及動脈收窄等心血管問題。
在另一項附屬研究,科學家研究13名有創傷後遺症病歷的病人。
有關研究發現,心血管問題與負責恐懼、焦躁等情緒的大腦底部的部分杏仁核(amygdala)活動加劇有關,杏仁核向骨髓發放訊息,要求製造額外白血球,引致動脈發炎,從而引發心臟病、心絞痛及中風;壓力最大及杏仁核活動最劇烈者,動脈發炎徵狀較多。
腦部杏仁核活動成關鍵
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的博特(Ilze Bot)表示,研究證明長期有壓力是引致心血管病的真正高危因素,而愈來愈人因工作或社交出現壓力, 醫生對病人進行心血管病風險評估時,應把壓力納入評估。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寒流襲英 希斯路停百航班 |
上一篇: | 潘基文高調回南韓 鋪路選總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