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21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港股A股「乾塘」同病相憐

去年由於疫情嚴峻,A股平均每日成交額僅9252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降12.6%。豈料在復常之後,A股今年反而進一步「乾塘」,昨日成交額5732億元,續創一年新低,可見不只港股面對「流動性危機」,A股也同病相憐。值得留意,中央政府早前已把A股印花稅由0.1%削至0.05%,又多番減息降準放水,並鼓勵「國家隊」及保險資金入市,卻仍未能阻止A股成交萎縮,反映市場信心疲不能興,官方或有必要推出更「大」的「招」,例如傳聞中的「股市平準基金」。

話說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隨後各部委相繼出招,包括人民銀行先後調降LPR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以及財政部在8月底宣布,把A股印花稅減半至0.05%。但連環發功仍未能讓A股活躍起來,滬深兩市6月份日均成交額尚有9614億元,到7、8月份分別降至8482億、8229億元。

踏進9月,A股「乾塘」程度趨惡化。例如本周二,滬深兩市成交額僅6350億元,創一年新低;及至昨日(周三),A股成交額續降至5732億元,再創低位,亦意味連續兩日跌穿7000億元、6000億元兩個大關,情況有點不尋常。畢竟去年疫情嚴峻,A股日均成交額仍有9252億元;但現在已「解封」、「復常」,昨日成交額卻只及去年平均數字的62%。

在此岔開一筆,港股同樣面臨「流動性危機」,昨日錄得成交713億港元,僅及去年平均數字(1249億港元)的57%,可說比A股更頹。港府已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研究對策,而財爺陳茂波早前撰文強調,「單靠減印花稅無助於提振流動性」,此番話被視為「對減稅say no」,引起頗大爭議(但財爺隨後澄清並非抹殺減稅可能性,只是必須配合「組合拳」措施)。觀乎內地A股在8月底把印花稅削半,其後成交額卻繼續大跌,某程度上反映陳茂波「有先見之明」。

成交萎縮三大原因

說回A股,對於成交額愈來愈低,坊間主要歸咎於三大原因。首先是「外資出逃」,最明顯是8月份北向資金(「滬股通」、「深股通」)淨流出達897億元,創歷來新高。

其次為「規則不公」,不少股民認為A股市場鼓勵融資及減持,有利於上市公司及大股東抽水,卻不利於投資者賺錢。然而,目前外資在A股佔比僅約3%,其持續流出儘管對市況有一定影響,未足以主宰大局。此外,A股在IPO、增發新股、減持等方面的規則雖然不乏爭議,但往年規則跟現今相差不大(實際上正在持續完善),很難解釋A股早兩年每日成交額逾萬億元,現在則只剩5000多億元。

講到底,對A股構成最大拖累的是第三個原因,就是市場缺乏信心。畢竟買股票無非為了賺錢,倘若股民不太相信買入A股有利可圖,他們自然沒興趣入市。截至去年底,內地居民存款總額達120萬億元,較疫情初爆時的2019年底(82萬億元)增加46%,相當於每名成年居民平均擁有約12萬元銀行存款。可見整體而言,中國人並非「冇錢買股票」,相反他們頗為有錢(較疫情前增加46%存款),只不過對投資A股的意欲不高。

換個角度看,目前A股總市值約79萬億元,撇除大股東股權及限售股,流通市值約26萬億元。這意味內地居民只需動用總存款(120萬億元)的20%入市,理論上便能買光所有流通股,屆時資本市場何愁不「活躍」?

有論者認為,「股市缺乏信心」僅屬表徵,更深層次問題是中國整體社會及經濟深陷信心低迷。換言之,僅從股市着手「救市」,恐屬治標不治本。但無論如何,股市向來被視為實體經濟之領先指標,反過來看,內地當局倘能成功「救活」股市,有機會重振民眾對政府、經濟及前景之信心,帶動連鎖效應。

業界倡設平準基金

在減印花稅、減息、降準、鼓勵「國家隊」及保險資金入市之後,中國還有沒有「招」?正所謂「辦法總比困難多」,尤其中國具有「體制優勢」,政策仍存在發力空間。例如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北京天相投顧公司董事長林義相等業界人士,皆建議當局設立「平準基金」(又稱金融穩定基金),可由人民銀行注資5萬億至10萬億元,用於直接購買A股,持有至少10年。

作為比較,社保基金、中央匯金等被稱為「國家隊」,早已有入市買A股;惟該些基金本身肩負重要使命,包括為全國打工仔管理血汗錢,以及替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而「提振股市」最多算是副業,在執行上難免綁手綁腳。至於平準基金,顧名思義其天職為穩定金融市場,可更大力入市及長線持有,理論上能產生更大效果。

事實上,平準基金在國際市場不乏先例,好似南韓政府在2020年和2022年兩度啟動平準基金入市,阻止當地股市崩盤。一般而言,這一招只會在緊急情況下使用,亦可能伴隨副作用,例如擾亂市場運作、造成通脹惡化等。不過中國現在也可算是非常時期,或許該用非常手段。如上文提到,內地居民總存款達120萬億元,不缺「彈藥」,只是需要一點引爆劑,在A股形成「賺錢效應」,便可望吸引居民存款投入股市,帶來充沛流動性,進而助推經濟重拾信心,且看平準基金會否成為「導火索」。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