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5月29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一招化解「低增長」危機

中國近月經濟數據疲弱的原因找到了:去年的數據(可能)有水份!話說內地當局近日召開「統計打假」大行動,要求各地政府「倒查」2017至2022年經濟統計「虛報」及「重複上報」等問題。有券商分析師指出,內地近期「在沒有外生衝擊的情況下」,經濟數據異常低迷,或許令當局起疑。畢竟從統計學角度看,今年想實現「高增長」主要有三種辦法,一是真的推動經濟蒸蒸日上;二是「吹大」最新數據(但須跟國際數據交叉對比,不易自圓其說);三是調低去年數據,形成「低基數」效應,自然造就好成績。

嚴打統計發水 自查舊資料

據財新網報道,「統計造假屢禁難絕專項治理行動動員部署會」近日已在全國十多個省份召開,整個行動將持續至2024年2月。根據相關文件,各地政府須「重點自查」2017至2022年間各種統計造假問題,包括「故意虛報瞞報、代填代報、自行修改調查對象數據、打捆上報、重複上報,不按指標口徑填報、通過會議、微信群、QQ群干預企業數據上報」等等。

其中,多地政府相關文件顯示,2022年經濟數據屬「重中之重」調查目標,尤其要對「2022年統計造假不收手不收斂問題」進行專項糾治。事實上,中國在2022年大部分時間厲行「動態清零」,全國大範圍陷入「封城」或「半封城」,可是該年中國GDP增長仍達3%,難免使人感到困惑。

另外,部分人留意到,今次「統計打假」追查範圍涉及2017至2022年,恰好與前任總理李克強第二任任期重疊。

今年4月,筆者寫過〈「數據打架」與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一文,指中國今年經濟數據有頗多令人摸不着頭腦之處,甚至乎CPI、PPI、PMI等各類數據出現互相矛盾「打架」情況。特別是最近幾個月,中國出口數據與相關外國進口數據日益「對不上」。

舉例說,據中方公布,今年首季中國對越南出口貨額為335億美元,但越南當局公布的同期從中國進口貨額僅236億美元,兩者落差多達42%;即使考慮到統計口徑差異(例如越南政府可能把部分從中國進口貨物視作「轉口」類別),仍屬很不尋常現象。而且這並非孤例,中國與美國、歐盟、東盟等不少國家的今年貿易賬目都存在同類情況。

事實上,在現代國際社會,任何國家都很難不受限制地「誇大」經濟數據,皆因包括貨物貿易、金融往來、貨幣流通、跨國投資等數據項目,均可跟別國(或地區)政府相關數據交叉對比;假若某個國家自己「愈吹愈大」,遲早會跟外國數據「對不上」,不容易「自圓其說」。

創造低基數 提振當前表現

反過來看,倘若「未來數據」沒啥空間進一步「發水」,或可從「歷史數據」着手,例如「向下修正」往年數據,創造「低基數效應」,不失為提振眼前增長的法門之一。

中國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上周發表報告指出,中國今年疫後復常,經濟理應強勁反彈;豈料「在沒有外生衝擊的情況下」,4月份工業增加值、固定投資等多項經濟數據增速都差過預期。據部分論者估計,此反常現象可能令當局起疑,故決定「嚴查」去年同期的統計數字。

無論如何,中國作為14億人口大國,幅員遼闊,很多統計數據主要靠地方政府「層層上報」;不排除部分地方官員為了政績KPI,做出「數據發水」行為。正因如此,如何確保各項數據準確性,藉以更有效地治理國家,向來是中央領導人面對的頭痛難題之一。

就像本身是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的上一任總理李克強,於2010年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據報就曾經自創「克強指數」,追蹤鐵路貨運量、用電量、銀行放貸量等三大具體指標,務求更準確地掌握地方經濟實況。及至接掌國務院後,李克強亦曾多番批評下級及地方政府「數據不實」,要求「嚴厲整頓」。可惜就如「反腐打貪」,數據失實問題始終未能根治;甚至正如官方文件指出,存在「統計造假屢禁難絕」、「統計造假不收手不收斂」等現象。

解除「動態清零」防疫限制後,內地今年首季GDP增長4.5%,開局勢頭良好,惟踏入4月以來,CPI、PMI等多項數據呈急劇降溫,作為前瞻指標的中港股市亦疲弱乏力,令人擔心中國經濟僅屬「弱復甦」,還可能面對「通縮」危機。假若把去年「牌面上好好睇睇」的經濟數據事後來個「向下修正」,變相可為今年餘下時間經濟增長創造更大空間,憑着亮麗成績,向國民、企業及市場注入信心,或許有利加快經濟復甦。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