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日
弱弱的問一句,中國經濟現今究竟處於什麼境況?一方面,4月份製造業PMI意外急跌至49.2,相隔3個月重陷收縮,抖音上充斥工廠執笠、青年失業等視頻,充滿愁緒揮不去。但另方面,五一黃金周預料有逾2.4億人次出遊,墟冚程度超越疫前水平,高鐵車票被搶購一空,全國景點人滿為患。這兩種畫面其實不一定矛盾,卻突顯中國經濟「弱復甦」結構性問題,即民眾普遍仍「有錢」,願花三數千元(人民幣.下同)報復式旅遊,而他們對前景缺乏信心,不願作出大額資本開支(買車、買樓、結婚、生小孩),未足以帶動經濟持續向好,所以當前急務仍是提振信心。
製造業陷困 服務業熾熱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內地4月份製造業PMI為49.2,較3月份的51.9,下滑2.7個百分點,遠遜市場預期。自從解除「動態清零」防疫限制,相關數字由去年12月份的47(屬近3年低位),反彈至今年1月份的50.1,重返擴張區間,隨後2月(52.6)、3月(51.9)亦企穩榮枯線之上,令人憧憬中國經濟強勢回勇。豈料4月份出乎意料急跌,反映製造業又告收縮,此前的擴張僅維持3個月,恐怕連「小陽春」也稱不上。
細分來看,4月份製造業PMI跌幅最大的是「新訂單指數」,由53.6挫至48.8,下降多達4.8個百分點,顯示外需、內需皆疲弱。此外,「從業人員指數」亦由49.7進一步降至48.8,反映製造業企業仍在緊縮人手。
與此同時,國統局還公布了4月份非製造業PMI指數,最新報56.4,雖較3月份(58.2)為低,卻仍顯著高於榮枯線,並較製造業PMI強勁得多。尤其是涵蓋交通運輸、住宿、文化娛樂等行業的「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高達62.3,反映相關行業對短期生意前景頗為樂觀。相比起製造業深陷收縮,個別服務業的繁榮興旺恍似「冰火兩重天」。
事實上,據中國旅遊研究院估算,今年整個五一黃金周內地將有2.4億人次出遊,相當於2019年同期的104%,意味超越疫前水平。國家鐵路集團數據亦顯示,五一期間大部分主要路線的高鐵車票被搶購一空。在抖音平台上,大量最新視頻證明全國景點爆滿,上海迪士尼樂園、北京頤和園、西安兵馬俑等熱門設施門票售罄;部分旅客甚至因訂不到酒店房間,被迫在公廁借宿一宵。
若有外星人用望遠鏡看到,中國人這幾天為了去旅行「去得有幾盡」,相信會覺得這個國家經濟異常熾熱,一片欣欣向榮。但這似乎跟最新PMI急劇收縮有所矛盾,況且同樣在抖音平台上,關於工廠執笠、青年失業、窮人瞓街的視頻同樣數之不盡,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中國」?
寧花錢旅遊 拒結婚生B
要理解上述「矛盾」,須從兩個角度切入。首先,14億人口的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差距、貧富差距向來巨大,同時間有不少人失業窮到瞓街,又有更多人豪氣旅遊消費,其實絕不出奇。其次,整體而言,在此前3年疫情期間,內地民眾新增儲蓄額迭創新高,居民總存款由2019年約80萬億元增至今年121萬億元,平均每個成年居民較疫前增加約4萬元存款,反映民眾普遍「有錢」,不難花兩三千元來個「國內旅行」;況且疫情鬱了3年,現在難得解除封控,不用做核酸、毋須健康碼,引爆報復式旅遊需求。
問題在於,報復式消費帶動的需求只會惠及個別行業,而且未必能夠持續,恐屬曇花一現。相對來說,內地民眾的大額資本開支動力仍然偏弱,例如首季度乘用車銷量按年大跌13.4%,4月份百大房企銷售額亦下降14.4%。畢竟民眾在五一旅遊結束後,回到現實生活,又要再面對經濟不明朗、飯碗不穩陣等煩惱,沒啥信心投放長期、大額開支,甚至不敢結婚和生B,寧可儲多個錢,待有機會時再去旅行,享受人生。作為比較,民眾去一次旅行花3000元,去10次也不過3萬元,金額不及買一輛車,遑論買一間屋、生一個小孩。
正因如此,上周五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的阻力」。會議強調,擴大需求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持續提振經營主體信心,幫助企業恢復元氣,包括「鼓勵頭部平台企業探索創新」。
值得留意,同於上周五,中央網信辦發布「護企十條」,嚴打「民企賣國論」、「民企離場論」、「國進民退」之類網絡論調,務求為企業「聚精會神幹事業、心無旁騖謀發展」,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
官媒也形容首季度中國經濟屬於「弱復甦」,故特別須小心呵護扶持,稍一不慎隨時重陷衰退,屆時想再翻身勢必更難。在此關頭,提振民眾及企業信心仍屬重中之重。倘在不久之後,民眾除了蜂擁去旅行、吃燒烤,還開始落訂買車、排隊買樓,甚至樂意結婚生仔,企業亦重新增加投資及招聘,那才是中國經濟全面「強復甦」的徵兆。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