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4月20日

廖錦興博士 科網人語

人工智能與文創產業

去年底發布的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程式ChatGPT,近半年成為全球矚目的熱門話目。僅經過兩個月,用戶登記人數就破億,每天登入次數更是以千萬計,實在厲害。在眾多引人關注的議題中,教育界關注是否要讓學生使用人工智能;還有人工智能發展會否取代現有的眾多工種,導致失業率飆升等等。

就文創界而言,對於人工智能生成系統有不同意見。例如,在ChatGPT輸入要求後,可秒速生成劇本及文章,甚至可用AI創作藝術作品、歌曲及影片等。那是否意味文化藝術從此走向AI化?是否值得懼怕被取代?

筆者並不同意文化藝術會被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程式取而代之。相反,藝術創作者若能善用創新科技,可提升藝術效果,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藝術體驗。香港中樂團在上月「維港夜色 母港首航」音樂會,便運用5G技術進行網上直播演出。上月國際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亦採用不少藝術科技(Art Tech),讓觀眾耳目一新。

其實,人類對機器的恐懼,可追溯到十九世紀英國出現第一次工業革命。自動化取代舊有工種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按薩伊定律(Say's Law),供給能創造自身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因此創新科技必然創造出新的就業或商機。與其花心思去抗拒,不如讓新生代發揮創意,善用科技改變社會,創造更好的未來。

正當不少行業擔心AI技術令飯碗不保時,電影業卻出現蓬勃景象。從去年至今,港產電影場場爆滿,不論是超級特技效果的大製作,還是小眾題材電影,都大豐收。以人為本的現場表演藝術(Live Performing Arts)更受歡迎,由黃子華和林海峰演出的舞台劇《愛我別走》,不斷加場仍一票難求。

筆者本月初在大館觀看由盧宜均及劉榮豐主演的《圍盧豐咪》,這是兩位熱愛音樂和表演藝術唱作人,繼《Tri家仔》以兩文三語及《撈鬆》以鄉下話演出後,再用原創音樂、港式歌廳(Cabaret)等形式笑唱不同年代的語言、潮語與年代身份的關係,具本土藝術元素又輕鬆過癮。這些現場表演藝術獨一無二,並非人工智能可以取代。若將來透過AI技術或創新科技,與傳統表演藝術結合,大搞「crossover」,相信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科技對文創產業有廣泛用途和深刻意義,文創或演藝業界應加以利用,提升創意空間。筆者亦期待未來能夠在現場,觀看更多融入藝術科技元素的話劇和表演。

廖錦興博士_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