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0日
中國企業併購市場去年經歷低潮,交易宗數及金額均見大跌。德勤中國華南區稅務與商務諮詢副領導人鄧偉文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去年影響併購市場的不利因素較多,包括疫情、監管風險及加息等;隨着內地恢復通關,以及剛過去的兩會對監管及企業發展表達了更清晰的訊號,投資者有更大信心和興趣進行併購,並已重新尋求交易,相信今年市場將較去年好轉,下半年會明顯恢復。
內地新能源必需品行業獲睇好
內地今年初已恢復對外通關,德勤中國華南區併購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張俊帆認為,通關令國際投資者更容易到內地視察,卻不至於令投資意欲馬上恢復,但兩會對不同行業的表態,令投資者更清楚中國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有更大信心進行投資。他舉例,投資者目前對新能源、必需消費品、高科技生產及保健等國家重點行業有較大興趣,但房地產及教育項目仍不被看好。
張俊帆直言,現時項目的估值仍算低,一些基金已開始留意併購機會,目標包括具足夠現金流、不負重債的公司,上市或私人公司都有興趣;假如息口能在今年內見頂,將更有利促成交易,海外投資者及民企的參與亦會較多。
以香港作地區總部諮詢增加
德勤去年啟動戰略投資計劃「躍動香港」,身兼該計劃的併購主管合夥人鄧偉文提到,在內地通關後,企業對供應鏈重組的諮詢亦活躍起來,希望把部分內地產能分散到東南亞國家,現正了解當地稅務及評估可行性。他續說,由於預期中美關稅問題或長期持續,內地在疫情期間封城亦加速企業分散風險的部署。另外,有關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的諮詢亦有所增加。
過去內地互聯網龍頭企業曾活躍於全球併購市場,但自監管收緊後,這些企業估值受挫,在併購市場變得低調。鄧偉文透露,這些企業近期亦開始尋找投資機會,國內外的項目都有興趣,「他們想買平嘢,但對目標的業務揀擇,不會如以前『百足咁多爪』,只選與主營業務有協同效應的。」
張俊帆坦言,科技龍頭企業就併購的諮詢,在過去半年相當冷清,但近期又物色機會,該行亦開始為他們做一些盡職調查,可見情況已改善。然而,地緣政治關係緊張,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亦受限,例如敏感的高端技術或資源,交易成事機會渺茫,所以海外併購目標集中於東南亞、中東及部分歐洲國家。
採訪、撰文:陳詠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小米捲入激烈競爭 摩通調低2022盈測 |
上一篇: | 金管局朱兆荃退休 傳轉聘CSO接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