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
繼「地攤經濟」和「以工代賑」後,國家商務部發布最新政策,支持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產業;這引起部分人擔心,中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政府才需要鼓勵失業民眾從事修鞋和配匙。但從另一角度看,各地政府以往過於重視形象工程,街頭攤販和小店生存空間收窄,令百姓生活不便,今次或許撥亂反正。單靠「修鞋配匙」無疑不足以刺激中國經濟復甦,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政策趨合理化可算是好的開始。
國家商務部上周四宣布,已在全國選定80個試點地區,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主要將在三方面發力:一、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產業有序回歸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二、順應消費多元化、個性化趨勢,推動一刻鐘消費服務圈、養老託育圈、休閒文化圈等各類服務功能更好融合;三、加快發展綜合服務型的商業中心、鄰里中心,支持開展社區促消費活動,激發市場活力。
上述關於修鞋、配鑰匙的內容引起內地輿論熱議,在「知乎」論壇上,有網民擔心這可能反映「就業形勢很艱難,需要『靈活就業』的不僅是年輕人,還有中老年人」。言下之意是指經濟不景,中年人失業後難找新工作,所以當局鼓勵他們在街邊擺檔,從事修鞋、配鑰匙,起碼有機會搵兩餐維持生計。
與此同時,過去3年嚴厲抗疫開支巨大,導致醫保基金壓力沉重,內地近期推動醫保改革,最直接影響是部分地區退休職工每月所獲款項由200多元(人民幣.下同),大幅縮水至僅約80元,令他們擔心不夠錢買藥食,有長者上街抗議示威。在最新鼓勵小商販政策下,退休人士若在其居住城市或鄉鎮,為街坊提供修鞋、配鑰匙等民生服務,變身銀髮slasher,自食其力,亦可望「幫補藥費」。
基層靈活就業 重燃人間煙火
事實上,內地當局為振興經濟、刺激就業可謂不遺餘力,包括自2020年起提倡「地攤經濟」,鼓勵失業民眾擺攤做小生意;今年早前則提出「以工代賑」,要求地方政府僱用失業群眾參與公共工程,「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及至今次推動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產業,可算是一脈相承,無非是草根經濟crossover靈活就業,冀能重燃人間煙火。
這些政策難免引起部分人擔憂,主要在於兩方面。首先,或多或少反映內地就業形勢不樂觀,尤其在鬆綁防疫限制後,經濟反彈力度未如預期,失業問題依然嚴峻,當局才需要千方百計推動草根經濟,以紓緩壓力、維持社會穩定。其次,近期全世界都在討論AI、ChatGPT、晶片等科技玩意,中國此際卻鼓勵擺地攤、補鞋、配匙,強調「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某程度上讓人覺得過於「低端」,甚或「走回頭路」,恐怕不利於跟外國進行科技競爭。
不過話分兩頭,每個國家的政府起碼有十多個不同部門,每年出台數以百計政策,當中部分政策針對基層就業、社區生態以至公廁清潔等基礎民生事宜,不代表該政府忽略了高屋建瓴政策方向。就像中國政府近年鼓吹「草根經濟」之餘,圍繞晶片、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範疇亦推出了數之不盡的政策號令及文件,不論成效是否理想,起碼並非有所偏廢。
此外,國家商務部今次政策旨在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其背景是內地「城市化」過去十多年火速推進,不少社區的生活機能及「煙火氣」卻不足,令居民覺得生活不便及「冷冰冰」。皆因部分地方政府官員着重形象工程,要其管理的區域顯得「高大上」,最好是遍布高樓大廈、大型商場及連鎖店,相對來說,街邊攤販和小店就變成個別地方政府眼中的低端生意。
政策自我糾錯 城規撥亂反正
由此角度看,從提倡「地攤經濟」到鼓勵補鞋、配鑰匙,紓緩失業壓力之餘,也順便把城市規劃撥亂反正。誰都知道,單靠擺地攤、補鞋不足以帶動中國經濟復甦,遑論突破美國科技圍堵;畢竟一個鎖匙匠再有「工匠精神」,都不太可能有朝一日打磨出高端晶片。但凡事有其基礎,見微知著,個別政策若能自我糾錯,哪怕草根如補鞋、配鑰匙,亦不啻為積極訊號。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