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
摩洛哥在世界盃八強戰擊敗葡萄牙,爆出今屆賽事最大冷門,該國亦成為史上首個非洲國家晉身世界盃四強,堪稱創造奇蹟。有趣的是,今屆為摩洛哥上陣的26名球員,多達16人屬於「歸化援將」,分別在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地出生,本來有資格代表傳統勁旅參戰,最終卻選擇為摩國効力。摩洛哥何以成功「搶人才」?這關乎該國數百年來崎嶇發展歷史,可從經典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談起。
作為北非國家,摩洛哥位處非洲大陸最北端,前臨地中海,與葡萄牙、西班牙等南歐國家隔海相望,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一直與歐洲交流密切。尤其是該國緊握直布羅陀海峽咽喉,屬遠洋船隻往還地中海與大西洋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優越,某程度上有點像香港。亦因如此,在十九世紀帝國主義擴張年代,摩國先後遭西班牙和法國入侵,淪為殖民地。
1942年荷里活經典電影《北非諜影》,正是以摩洛哥最大城市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為背景,講述納粹德國、法國、捷克等地的情報人員及政治人物在該市一間酒吧交鋒,引發連串愛恨情仇。
隨着帝國主義退潮,摩洛哥在1956年獨立,重新成為君主制國家。可是,該國王室實行獨裁統治,加上治國無方,導致摩國獨立後的經濟及民眾生活較殖民地時代大倒退,很多人不堪高壓管治,冒險橫越地中海,走難到歐洲,尤以法國和西班牙這兩個「前宗主國」屬最熱門目的地。第一代難民落地生根,第二和第三代兒孫相繼生於歐洲,成為合法公民。根據統計,現有約600萬摩洛哥裔群體散居海外,相當於該國國內人口接近20%;其中,法國、西班牙、以色列分別約有115萬、77萬、49萬人。
及至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席捲埃及、利比亞、也門、敍利亞、科威特等十多個北非及中東伊斯蘭國家,摩洛哥亦不例外。摩國王室在當年6月份向示威者讓步,推出君主立憲政改方案,包括擴大民選議會權力,並在新憲法訂明司法獨立,排除政府透過「指定法官」、「指定律師」等方式影響司法體系。政改公投於同年7月1日以98.49%高票通過,象徵摩洛哥逐漸脫離獨裁國家行列。
國際學界普遍認為,摩洛哥屬「阿拉伯之春」少數good ending案例之一,2011年君主立憲政改主要帶來兩大正面效果。首先是經濟方面,隨着政治分歧大致消弭,民間與政府達致和解,儘管仍不乏大小爭拗,也基本上能夠齊心「拚經濟」。2010年,北非三國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的人均GDP分別為4481、4345、2840美元,摩國明顯「差一班」;但到了2021年,三國的人均GDP分別為3924、3765、3497美元,摩國已追至「同級」(亦由於阿、突兩國政治爭拗持續,淪為「阿拉伯之春」失敗案例)。
移民後代回歸報効
第二個正面效果在於「民心回歸」,上文提到自從1956年摩洛哥實施獨裁統治,數以百萬民眾離散海外,當中不少移民二代、三代在歐洲學有所成,獨當一面。隨着2011年君主立憲政改,摩國開啟民主時代,雖仍有缺憾,很多移民後代卻願意回歸報効建設祖國,為摩洛哥帶來強勁人才新血。
球壇正是摩國社會其中一個縮影,今屆世界盃26人大軍有16人乃歸化球員,正選11人更有8人生於海外。這些歸化球員多屬移民三代,在法國、西班牙、荷蘭等足球強國出世,自小受高水準足球培訓,現已於歐洲頂級聯賽站穩陣腳,原本有資格代表歐洲強國參加世界盃,奪冠機率勢必更高,他們最終卻選擇「回流」披上摩洛哥戰衣(據國際足協規定,所有球員可按國籍或血緣選擇國家代表隊,惟只准揀一次,不可「彈出又彈入」)。
球員拚搏出於愛國
目前摩洛哥仍是發展中國家,政府財力有限,其國家隊今次破天荒打入世界盃四強,每名球員僅獲2500美元獎金,未及陣中部分名將在歐洲聯賽搵食的「半日人工」,所以他們歸國効力肯定並非「為錢」,而是基於愛國熱情,一眾球員拚搏是為全體國民爭取榮譽,每當賽前聽到國歌奏起,特別熱血沸騰。
觀乎今屆世界盃賽事,摩洛哥論球技較巴西、葡萄牙略遜半籌,但全隊上下將士用命令人印象深刻,每人跑多幾步搏到盡,附以一點運氣,得以連連爆冷,奇蹟闖進四強,這背後建基於該國近幾百年發展血淚史。不論今屆名次能否更上一層樓,摩洛哥已經創造世界盃史上其中一個傳奇故事。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