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
作為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試驗場」,國家高度重視香港金融業發展,多項突破性的舉措在港先行先試;而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國家更是全力培育及打造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在2017年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銀香港(02388)人民幣業務董事總經理李海英指出,大灣區有不少人民幣國際化業務試點,項目成熟後可望將應用輻射到海外,「一帶一路」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地區勢成重點。
要數大灣區的最新發展,李海英認為,去年推出的「跨境理財通」,將資本賬開放擴大至個人層面,並在大灣區內先試,銀行業界持續優化流程,進一步豐富人民幣應用場景,便利內地和香港投資者參與。長遠看,產品和服務都會更多元化。
李海英預期,跨境人民幣貸款、理財通優化措施、各項互聯互通政策,都有空間探討在大灣區內先作試點。
區內各部門深化人幣合作
由於香港的定位是國際金融中心,李海英稱,未來內地其他對外開放試點,相信都會考慮以香港先行,日後疫情紓緩恢復通關,人員在內地和香港互通可望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發展,區內各部門亦不斷深化人民幣合作,如深圳市政府到港發債,香港特區政府亦發行人民幣債券,都可帶動市場對人民幣需求。
李海英表示,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對香港引入外資有明顯促進作用,投資推廣署的資料顯示,單計2020年和2021年,香港分別吸引了250間以上的外資企業駐港,當中估計有不少希望長遠可進入大灣區發展。
大灣區策略在2017年納入《政府工作報告》,至今發展相當迅速,李海英提到,香港和大灣區已經有不少合作,部分更相當成熟,為未來拓展新業務打好基礎,當中,今年5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的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成績單」,區內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達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過美元結算,尤其是深港兩地,跨境本外幣收支中人民幣佔比超過五成。
東盟貿易助人幣國際化
數據亦顯示,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大灣區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萬家,其中絕大部分在大灣區內,較2017年淨增加2萬多家。
展望未來,大灣區有多項人民幣應用,李海英預期,大灣區的經驗和成果可以推廣到其他地區,隨着海外交易對手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上升,香港未來可繼續將人民幣國際化服務帶到國際層面,已簽署RCEP的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會是重點區域。
事實上,東盟已經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龐大商機,據官方資料顯示,今年首7個月,內地與東盟的貿易額為5448.8億美元,按年增長13.1%,中國已連續13年保持東盟第一大交易夥伴的位置,相信有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採訪、撰文:董曉沂
下一篇: | 中銀香港:未來推更多跨境金融服務 |
上一篇: | 聯儲局「聽床師」團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