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0月14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中國樓市版QE

內房危機舉世矚目,內地政府千方百計「救樓市」,最新一招是「回購商品房」,例如蘇州市政府宣布擬收購一萬個住宅單位,為地產商提供應急資金,同時提振樓市信心,買回來的住宅將用於安置房、保障房或人才房,可謂一舉多得。有人憧憬這相當於「中國樓市版QE」,有望一舉激活樓市,但具體執行上恐怕不容易。

據內地《每日經濟新聞》昨日報道,近日多個地方政府為穩樓市使出「大招」,打算捲起衫袖親自落場買樓。除了蘇州市,還有貴州省、山東省濟南市、浙江省湖州市、河北省邯鄲市、廣東省惠州市等接近20個地方政府,均已宣布了相關政策,總收購目標可能超過10萬個住宅單位。

地方莫財 掃貨須靠央行

簡單來說,眼下內房危機嚴重,一方面經濟低迷、新盤滯銷,大批地產商「缺水」危危乎,導致爛尾盤叢生,這又令民眾更不敢買樓(擔心爛尾收場),造成惡性循環。即便中央以至地方政府近日陸續出招支撐樓市,包括放寬限購令、限貸令,以及下調房貸息率等,卻似乎未能扭轉局面。

部分地方政府見市場上購買需求不足,遂擬加碼「放大招」,親身扮演買家。以蘇州為例,當地政府計劃收購一萬套商品房。

作為比較,今年7月份當地一手住宅銷售量為4523套,意味政府「買樓目標」等於單月成交量雙倍以上,可謂非常肉緊落力。

正因如此,部分人期望地方政府此舉能夠立竿見影提振樓市,甚至可能像美國政府自2008年起實施的QE量寬政策,長期大規模放水。事關美國QE是由聯儲局直接入市購買債券,充當債市最終買家;而中國地方政府在本身財政緊絀之下,若想大手筆入市買樓,恐怕難免要靠國家開發銀行(國開行)或人民銀行提供貸款資助,變相也是由央行擴張信用供應。

然而,儘管外界寄望甚殷,這記「大招」在執行上將面臨重重阻滯。首先,正如上文提到,抗疫近3年,大部分地方政府承受沉重財政壓力,不少公務員被凍薪、減薪甚至拖欠薪金,很難想像各地政府還有充足財力大舉買樓。再以蘇州為例,當地今年新屋銷售平均成交價約300萬元(人民幣.下同),買一萬個單位約需300億元,絕不是小數目。

據官方資料,蘇州市政府今年上半年財政收入1201億元,按年下跌14.4%。該市財政局局長劉小玫形容「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今年餘下時間必須撙節開支,包括追減各類非剛性、非緊急項目支出。換言之,蘇州市當局本身也「水緊」,不知可從哪裏拿出多達300億元「入市掃樓」。與此同時,暫未聞國開行、人民銀行等有計劃向包括蘇州在內的地方政府提供買樓資金,所謂QE量寬無從談起。

執行困難 易惹利益衝突

再者,即使「有錢」,地方政府的買樓大計仍有不少技術難題待解決。例如一個城市可能有十多個新盤正在銷售,地方官員按什麼準則決定「幫襯」哪個盤?假若買了A、B、C發展商旗下的單位,但沒有向D、E、F地產商入貨,會否惹來利益衝突之嫌?

此外,根據各地政府公告,它們擬以「合理價」甚至「折扣價」收購商品房,惟各樓盤地段、景觀、建築質素等皆存在差異,所謂「合理」和「折扣」都不易定義,地方官員的出價不無機會遭公眾質疑,稍一不慎隨時被指「造成國有財產流失」。

或許由於實踐上有這麼多難題,各地政府的買樓大計暫時「雷聲大,雨點小」。好似蘇州市政府自從9月初推出相關政策,至今僅在幾個樓盤分別購買了約40個至200多個單位,加起來未及一萬伙目標之5%。

有人猜測,多地政府高調入市買樓可能旨在擺姿態,借勢提振樓市信心,期望產生四両撥千斤效果。但目前市場悲觀氣氛沉重,民眾及投資者該不會輕易被「花招」改變看法。「中國樓市版QE」或許需要「弄假成真」,由國開行或人行大開水喉,印鈔放貸予各地政府「無差別」入市掃樓,方有機會真正扭轉樓市頹局。如此「大水漫灌」不免帶來後遺症,但眼前可能要先解救燃眉之急,且看中共二十大之後會否有「真.大招」打救內房市場。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