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0月13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中國三招反擊「慢脫鈎」

美國當局又再出手打擊中國科技行業,這次是全面限制對華銷售高端晶片及相關設備和技術,堪稱歷來「最狠」。但在禁令生效前數小時,華府卻向南韓晶片商SK海力士批出豁免許可,准其未來一年繼續向中國供應半導體產品。這並不代表美國政策「彈出又彈入」搖擺不定,反而再一次驗證美方「陰謀」,即透過層層遞進措施,逼迫跨國企業逐步把關鍵供應鏈從中國外遷,以便在若干年後用最低成本「脫鈎」。中國恐怕只有三招可反擊此計謀,各有不同代價和難度。

自從1980年代推行改革開放、特別是2001年「入世」(加入WTO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不但火速起飛,更發展成為「世界工廠」。這個稱號絕非浪得虛名,據WTO統計,中國大陸(包括香港)去年出口貨額達4.1萬億美元,屬世界出口第一大國,佔全球撇除能源以外的貿易貨額接近三成,大幅拋離排名第二的美國(約1.7萬億美元)和第三的德國(約1.6萬億美元)。

華府「黃牌警告」促商界搬廠

更重要的是,環球經濟分工合作發展至今,國際供應鏈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美國若想與中國「脫鈎」,不只是放棄佔全球貿易約三成的Made in China產品,就連其餘七成貨物生產亦將大受打擊。例如自2015年起,不少紡織、塑膠製品及家電工廠從中國外遷到越南、泰國、孟加拉等東南亞國家,然而這些工廠的原材料、半製品、零部件、生產設備等仍相當程度依賴中國供應。

尤其是以蘋果、Tesla、Nike等為首的美國企業,正是過往數十年全球經濟一體化最大贏家,它們已與中國供應鏈高度綁定。蘋果現時超過90%產品由中國工廠製造,而Tesla上海廠房非但貢獻該集團逾半電動車產量,就連美國和德國廠房的生產線也須由中國供應電池組件。

正因如此,美國當局深知若一下子與中國「硬脫鈎」,勢必為全球經濟帶來難以承受之毀滅性衝擊。美方近年採取的手段旨在為「慢脫鈎」做好準備,包括層層遞進的制裁措施,輔以酌情批出的豁免許可,表面看像「彈出又彈入」拿不定主意,實際上卻可對商界產生從「溫馨提示」到「黃牌警告」之威嚇升級效果。

畢竟蘋果、Tesla等巨企賺錢為上,肯定首選最低成本、最高效益的生產線安排,既然中國供應鏈「平靚正」,倘若無風無浪,它們不會「自找麻煩」無端端把生產線搬遷到較高成本地區,又或者為供應鏈配置太多冗餘(redundancy)備份。縱使美國當局揚言要與中國脫鈎,這些企業亦未必認真看待,事關不排除只是「靠嚇」,再者,美國總統每4年選一次,隨時有機會換人兼改變政策。況且上市公司每季都要向投資者「交數」,高管花紅亦與業績掛鈎,他們不會願意為若干年後可能發生、但現在看來相當虛無縹緲的脫鈎情景,犧牲眼前之短期利潤。

然而,所謂「重要說話要講三次」,當對華強硬政策逐漸成為美國跨黨派主流共識,加上層層升級的制裁措施、不斷收緊的限制紅線,紐約和矽谷商界開始意識到華盛頓政界不只「靠嚇」,相反很可能「動真格」。在此情況下,若干年後脫鈎已成為眼前必須處理的問題,投資者亦會要求上市企業做好準備,並願意接受短期業績為此受挫。

美方鋪排最低代價「割席」

在不少跨國巨企高層眼中,供應鏈管理向來最重要是Just In Time(源自日本豐田車廠,旨在消除生產線冗餘及庫存成本);現在同樣重要是Just In Case,為防萬一最壞情景上演(例如中美脫鈎),已不吝犧牲效率和利潤。

美國這招「慢脫鈎」堪稱毒計,鋪排若干年後以最低代價與中國「割席」,假若屆時大多數西方企業已做好一定準備,包括把關鍵生產線對中國的依賴降到最低,一旦脫鈎可能僅承受相對較少損失,相反中國經濟則「重傷」。這意味美方將手握較多籌碼,「可脫可不脫」,中國難免陷入被動。

面對美方陰謀,中國亦有三招可反制。第一招「以快打慢」,不讓對方慢慢準備,提早主動脫鈎一拍兩散,但這無疑屬「七傷拳」,全球經濟亦將萬劫不復。第二招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改善營商環境,讓外商對中國難捨難離,華府毅然脫鈎會面臨更大阻力;然而美方若一意孤行「搬石砸腳」,中國再友善示好也徒勞。

堅持自主研發 突破技術封鎖

最後一招是在艱苦卓絕環境下,堅持自主研發,突破高端晶片等技術封鎖,毋懼「被脫鈎」;甚或若能超越頂尖技術水平,更可取代美國主導全球經濟新體系。惟這是難度最高的一條路,況且美國「慢脫鈎」陰謀設有時限,最快3、4年後便可初步奏效,中國並沒太多時間追趕。

無論如何,備受矚目的中共第十九屆七中全會昨日閉幕,會上討論了「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等議題,為周日(16日)召開的中共二十大打好基礎。中國未來5至10年採取哪條道路應付美國「慢脫鈎」毒計,相信在二十大後便將漸見分曉。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