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日
環球投資市場前景不明,大灣區的投資機會可能正好成為避風港。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劉會平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目前全球市場面對通脹加劇、俄烏戰事等多重不明朗因素,大灣區是少數仍具增長的市場,儘管在過去近3年受到新冠疫情挑戰,依然有不少港商毅然進入大灣區不同城市開拓新市場。貿發局在過去一年多,於大灣區設立5個服務站,共完成2200宗支援個案,包括協助註冊業務及交流考察等,建議港商及早起步,捕捉大灣區商機。
疫情爆發後,香港與內地之間通關受阻。劉會平坦言,通關是目前港商投資大灣區的最大障礙,但亦有港商不介意經接受檢疫隔離,親身到灣區內地城市開展業務,當中有製造業、專業服務業及金融業的公司。劉會平預期,只要中港恢復通關,赴大灣區營商的港商將會大大增加,更建議他們毋須等到通關,即使要隔離亦可先行往當地了解。
劉會平提到,有經營傳統製造業的公司,原有客戶主要來自歐美,亦希望開拓大灣區這個新市場。他認為,這主要因為大灣區市場目前比全球其他地區更為穩定及亮麗,特別是今年營商環境面對多種危機,包括俄烏戰事、能源及原材料價格飆升,令環球市場缺少業務增長機會。
客群富裕 追求高質量產品
此外,大灣區人口超過8600萬,他們更是內地相對富裕的客群,人均GDP約2萬美元(約15.6萬港元),較全國平均水平高,消費能力不下於歐美發達市場,他們追求高品質、健康的產品,港商開拓這市場不需要鬥平,「香港的產品及服務在大灣區都受歡迎,但要有特別的設計或賣點,切合內地消費升級的主題。」
舉辦貿易展覽及大型會議是貿發局重點工作,過去曾促成不同地區企業交流。劉會平表示,在疫情下,貿發局仍堅持以線上線下混合方式舉辦展覽,明白線上展覽無法取代實體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營商很重要,需要繼續下去。」在疫情期間,貿發局全球50個辦事處仍然繼續在當地舉辦實體活動及展覽,亦可為港商在外地代辦展覽。
5地設服務站提供實體支援
貿發局在去年中推出GoGBA平台,整合了大灣區「9+2」城市的營商資訊,包括補貼政策及稅務減免政策等。除了網上資訊,貿發局亦在灣區的內地城市設立了5個服務站,分別位於前海、東莞、橫琴、南沙及中山,並計劃今年內再於佛山設點;服務站專門為港商提供實體支援,至今合共完成2200宗支援個案,包括協助註冊業務、開設公司及登記加入當地商會等。
採訪:陳詠賢
下一篇: | 製造能力強 成創科後盾 |
上一篇: | 有投行被傳「出事」 聯儲局或將「達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