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
一杯檸水可以「走冰」,也可「走甜」,總不會「走檸」那麼奇怪吧!同樣道理,「印太經濟框架」(IPEF)倘若缺少印度參與,相信便難以成立。印度近日宣布「暫時退出」IPEF貿易協議談判,令不少人懷疑該框架還能否「搞得成」。但實際上,IPEF採用「點心紙」模式,下設四大支柱協議,讓各成員國「自選套餐」,印度已同意加入「供應鏈」、「公平經濟」、「潔淨經濟」三項協議,卻抗拒完全開放農業市場,故擬放棄「貿易」協議。印太框架被視為旨在「圍堵中國」,印度「四選三」對該目標未必有很大影響。
新德里擬棄貿易協議
印太框架全稱為「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由美國總統拜登今年5月23日在日本東京宣布啟動,現有14個國家參與初步談判,除了美國和日本,還包括印度、南韓、新加坡、澳洲、汶萊、斐濟、紐西蘭、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儘管該框架名稱中的「印度」(Indo)主要是地理名詞,泛指印度洋區域,但擁有14.1億人口的印度正是這個區域第一大國,在整個印太框架概念舉足輕重,實屬不可或缺。
然而,印度商務部長Piyush Goyal日前宣布,為維護國家利益,該國決定暫時退出IPEF貿易協議談判。這條新聞令不少人懷疑「印太框架」若然「走印度」,到底還能否成立,抑或需要「改名」並調整定位。
有別於很多傳統經貿盟約,IPEF相當破格地採用「點心紙」模式,下設四大支柱協議,分別為「供應鏈」(supply chain)、「公平經濟」(fair economy)、「潔淨經濟」(clean economy)和「貿易」(trade),讓成員國自行「剔點心」。據最新消息,首批起動成員中的13個國家皆選擇「全餐」,唯獨印度「四選三」,擬放棄「貿易」協議談判。
IPEF由美國牽頭提出,被視為劍指「圍堵中國」,正如拜登在啟動儀式上明言,該框架的願景是打造一個自由、開放、互聯、繁榮和安全的印太地區,具體目標包括確保貿易公平、保護知識產權、消除供應鏈威脅等。他雖未點名提及中國,惟不少人都把中國「對號入座」。
其中,最具針對性的屬於「供應鏈」和「公平經濟」兩條支柱,據報將會確保成員國的產品安全、數碼版權、勞動條件、私隱保障等方面符合同一標準,並限制政府以補貼、採購等方式干預市場。舉例說,一輛電動車若能滿足這些條件,便可在各成員國市場暢通無礙,相反「不符標準」(例如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可能遭到限制銷售。另一邊廂,由成員國製造的高端及戰略敏感產品(例如晶片),則可能被禁止銷往「非我族類」國家市場。
無礙「孤立中國」目標
透過這些做法,IPEF有機會在印太地區達到「孤立中國」效果。試想像,假若日本、南韓等先進國家的科技業大幅度減少與中國往來,雙方切割為兩個獨立體系,勢必拖累中國技術及經濟發展。過往數十年來,中國在全球化供應鏈扮演「世界工廠」關鍵角色,憑着勞動力優勢,利用美國、日韓先進技術進行生產,再把「價廉物美」貨品銷往發達國家;按照IPEF如意算盤,全球供應鏈「兩端」(技術來源和銷售市場)將維持不變,但中間的生產工序會由中國轉移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印太區新興經濟體,變相「飛起中國」,這可算是該框架之最大戰略目標,也屬各成員國締結盟約之重大誘因,可望達致「各取所需」。
據印方解釋,該國今次退出IPEF的「貿易」支柱協議談判,主要基於對開放農業市場有顧慮,同時無法衡量參與該協議帶來的好處,遂決定暫時以觀察員身份列席,惟不排除當「條件適合」時重返談判。
資料顯示,IPEF的「貿易」協議側重於降低貿易關稅及准入門檻,此乃成員國之間存在最大爭議的範疇,皆因不少國家都像印度一樣,擔心若在農業、輕工業等方面大開中門,將會面臨外國貨品傾銷,損害本國產業競爭力及國家經濟安全,是以這項協議目前仍在激辯階段,最終文本內容存在較大變數,印度這趟「暫時退出」,不排除屬談判姿態,旨在爭取更符合自身利益之條款。
從另一角度看,IPEF採用「點心紙」模式亦有助加強各項協議之效力,避免為取得所有成員國共識而在內容方面妥協,否則只會形成「和稀泥」之空泛無力盟約。相反,該框架分設四大支柱協議,讓各成員國自行剔選參與,更能確保每項協議內容足夠具體及有效執行。
再者,如上文提到,IPEF對中國具最大針對性的在於「供應鏈」和「公平經濟」這兩條支柱,所以印度就算真的「四選三」、放棄「貿易」協議,該框架對中國的威脅亦未必會減輕很多,更非意味「印太框架走印度」,所以中國不宜掉以輕心。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