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29日

周一人物

吳永順重塑維港長廊市民空間
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 冀驚喜不絕

維多利亞港是東方之珠主要標誌,港府2004年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就其規劃發展提供意見,至2010年改組成為海濱事務委員會,進一步肩負為香港塑造美麗海岸線重責;現任主席吳永順(Vincent)2004年已加入共建維港委員會,一直參與見證維港變遷;本業為建築師的他於受訪時來一場「18年後的終極告白」,分享個人多年來的維港情,暢談委員會「前世今生」、未來願景和策略。

Vincent從小與維港結下不解緣,幼年住在銅鑼灣百德新街,那些年對開的告士打道以北仍未填海,「同阿嫲行出海邊,好快,平日就係去海邊(銅鑼灣避風塘)買魚、買海鮮,係生活一部分,之後(政府)一路填海,到回歸前依然不停將條海岸線移動,所以(當時)邊有得講『海濱』?個海濱成日都唔同嘅。」

難忘銅鑼灣避風塘買魚

「我記得細個嗰陣,維園直情喺海邊,百德新街一行出去就係,後來變咗油站,再對出係好大條馬路,然後就係禮炮;我當年住嗰度日日(中午)12點都聽到大炮響,油站仲係海嚟,啲船喺水上面『屹吓屹吓』,小販一缸缸魚拎上嚟,搵報紙同海草紮住,印象好深,海濱好似就喺腳底咁,之後睇住佢(海岸線)離自己愈嚟愈遠。」Vincent憶述。

童年回憶埋藏心底,直到長大後他成為建築師,1994年參加香港青年建築師比賽,憑「活化鯉魚門海濱」項目得獎,拿了獎學金到美國紐約、三藩市及芝加哥,研究三地海港規劃,「嗰陣梗唔會諗到,若干年後有個海濱事務委員會出現(笑),純粹係有種熱誠。」

至於他從喜愛維港到參與建設,要由2000年代本港爆發爭議說起。終審法院2004年裁定填海不符《保護海港條例》要求,政府放棄灣仔二期方案,事件引發公眾對海港規劃關注,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的林鄭月娥,同年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身為香港建築師學會代表的Vincent應邀加入,一做18年,自2018年起出任主席,並於今年7月獲續任兩年。

「當時維港爭議,我哋諗,作為專業人士,你哋拗填抑或唔填都無乜意思,填完又點、唔填又點?可唔可以好似外國其他海邊城市咁,令海旁變成公眾喜歡嘅地方?可以花一個下午、有唔同嘅活動;當年香港係無,大家都知嗰陣只係不斷移山填海造地。」因此Vincent認為,委員會正好作為倡導海濱發展願景的平台,把市民帶到維港,將維港還給市民。

先駁通再優化 加快開放

2010年,共建維港委員會改組為海濱事務委員會,Vincent不再是建築師學會代表,而是以獨立人士身份續獲政府委任;談到改組前後最大分別,他形容以往委員會諮詢功能較強,惟執行能力不足,「想落實做到嘢,始終需政府重點參與,協調多個唔同部門,所以改組後嘅架構雖然主席仍然來自民間,但副主席變咗一定係發展局局長,落實建議能力高咗。」

委員會成員包括專業團體、商界、環保組織、獨立人士及政府官員等,又難免人多口雜,「大家代表唔同嘅持份者,成員大部分係專業人士,會比較專注一啲technical issues(技術性問題):規劃、設計……變咗個話題可以集中啲;當然唔同持份者一定有拗撬,呢個正正係委員會嘅功能,我哋唔係一言堂,不同持份者磨合去創造一個共同願景,需要時間,so far(至今)我覺得都做到嘅。」

事實上,心水清市民或許發現,近年不少維港海濱長廊項目進展迅速,由一片爛地變成市民小天地,因海濱事務委員會傾向採取「先駁通、再優化」策略,以最快速度打通長廊,讓海濱用地可較原定計劃提早1至3年開放;委員會並舉辦不少「期間限定」特色活動,「啲嘢如果唔掂,我哋咪換咗佢囉,總之一路摸索一路develop(發展)。」

Vincent形容,如今維港海濱長廊已發展成All in One(一體),而非不同段落各自為政;即將推出的項目,包括接通炮台山至鰂魚涌的東區走廊橋下行人板道,預計2024年底至2025年初開通,「會填補咗港島北岸一個最難做嘅缺口,而家(港島)最長嗰段係由石塘咀去到炮台山,7.4公里,(板道)駁通後可以將港島北岸接通成為一條12公里長廊。」

至於其他海濱長廊的進度,九龍啟德都會公園的部分將陸續落成;而中西區西營盤東邊街北休憩用地,政府近日已就規劃展開諮詢;紅磡稍後會進行優化工程;委員會未來也計劃在各區長廊增設商業設施,以及舉辦更多特色露天活動,「絕對可以做到『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總有你所愛』。」

目標2028年增長至34公里

整個維港海濱總長度73公里,包括港島堅尼地城至筲箕灣,九龍新界則由荃灣到鯉魚門,可是Vincent不諱言,要全部打通幾近不可能,因葵青一帶有30多公里,目前由貨櫃碼頭使用,「一日唔搬,一路都無得搞,剩返嘅已經全部規劃做市民休憩地方,到今日我哋差不多做咗26公里,2028年希望增長到34(公里)。」

看海可以有多個角度。情牽維港的Vincent,至今依然喜歡搭天星小輪,欣賞美麗海景,他對美化海濱如此盡心盡力,除因私人感情,亦出於使命感,「如果你問人,要攞一張相代表香港,我覺得一定係維多利亞港,呢樣唔使講,所以點樣將呢個天然資源做得更好,令佢變成一個朝氣蓬勃、有吸引力嘅地方,係香港人值得擁有嘅嘢,值得我哋去為佢而努力。」

採訪、撰文:許鎮邦 攝影:黃勁璋、受訪者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