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2日
「你不復工,我不會供樓。」「你不供樓,銀行不給我錢,我沒錢,怎麼復工?」「你不復工,我怎可能供樓?」「你不供樓,我怎可能復工?」「……」「……」內地樓市現正陷入這種「死循環」,網民戲稱為「動態還錢」和「動態交樓」之終極矛盾對決。承建商及供應商近日也加入戰圈,揚言地產商若不找清尾數,便既不會繼續「捱義氣」,亦沒能力向銀行還債。要打破「鐵三角」困局,唯有由政府作為「第四方」介入,注入資金或政策援助,方可「保交樓」並穩住經濟大局。
針對「爛尾樓」風波,中國銀保監會昨日召開記者會,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負責人劉忠瑞強調將會「千方百計保交樓」,包括指導銀行積極參與相關工作、有效滿足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支持項目併購重組等。
事實上,爛尾盤問題已陷入「死循環」,皆因相關項目正是資金鏈斷裂才會停工,姑勿論「斷裂」背後理由,例如是否涉及發展商違規挪用資金,但現實是該些項目的銀行戶口已經乾塘。由於樓市持續下滑,加上大批收樓無期的小業主發起「集體停貸(斷供)」,銀行將更不可能向停工項目發放資金。
尤甚者,眼見小業主「集體停貸」似乎爭取到一些甜頭(盛傳當局將給予停工項目的業主「緩衝期」,期內暫停供樓不會視為違約),正所謂「會鬧的孩子有糖吃」,多家承建商及供應商近日有樣學樣,聲稱遭發展商拖欠巨額賬款,現已山窮水盡,實在無能為力,將會停止向銀行還債,同時不會繼續動工及供應物料,直至發展商開始恢復「找數」為止。
爛尾「鐵三角」須政府介入
平情而論,承建商及供應商實屬今趟內房危機最大「苦主」之一,雖說建築行業向來有「數期」,例如在施工或供貨後3至6個月才找數,但自從去年「三條紅線」監管政策實施,發展商「拖數」情況變本加厲。事關「應付賬」(accounts payable)並不計入「紅線」監管,所以發展商就算有錢也寧願向銀行還債或贖回債券,以降低債務槓桿率,對於應付賬卻「拖得就拖」。
例如單計中國恒大(03333)一家房企,截至去年6月底的應付賬及商業票據便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其總負債接近60%。據業界人士估計,整個內房行業的應付賬及商業票據規模超過5萬億元,這意味承建商及供應商被拖欠巨額資金,而且很多賬款已逾期12至24個月以上。隨着樓市陷困,發展商不知何年何月「找數」,很多承建商及供應商本身也面臨破產,根本沒能力向銀行還款。
換言之,爛尾樓「死循環」現在猶如「鐵三角」:首先因為樓盤停工,小業主拒絕供按揭;然後銀行收不到供款,拒絕向發展商放水,後者沒錢向承建商及供應商找數;最後,承建商及供應商遭拖欠巨款,堅拒繼續動工及供貨,令樓盤復工無望。
要打破這個死局,唯有由政府作為「第四方」介入。例如銀保監昨日強調「千方百計保交樓」,將指導銀行在具備條件之下盡量投放信貸、滿足發展商合理融資需求。這意味寧可讓銀行承受較高的項目壞賬風險,也要注入源頭活水,打通施工及交樓循環;否則樓市若繼續一潭死水,爛尾盤愈來愈多,從小業主、發展商到承建商及供應商皆無力還債,有機會互相拖垮,金融體系恐面臨更大損失和風險。
與此同時,部分地方政府亦開始行動。比如在「重災區」河南鄭州市,當地政府決定設立「地產紓困基金」,透過資產處置、資源整合等方式,參與問題樓盤盤活工作。陝西西安市政府日前亦發布〈關於防範商品房延期交房增量問題的工作措施〉,要求爛尾盤的涉事銀行「負責追回資金,無法追回的依法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相當於要銀行「讓利」,為爛尾項目墊付一定復工資金,以達成「保交樓」大局目標。
未來數月破困「黃金窗口」
講到底,樓市承載了全國70%家庭財富,房地產及建築業去年直接創造15.8萬億元GDP,佔全國經濟總量20%,還未計上下游拉動作用。一旦樓市繼續崩盤,「鐵三角」死結緊緊纏繞,整個中國經濟及金融體系便不堪設想。所以現在並非追究責任的時候,問題不在於「救市」與否,而是「如何救」。目前當務之急相信是盡快盤活爛尾盤,恢復民眾買樓信心,重新打通產業鏈及資金鏈。
潮流興「動態」,其實「動態還錢」和「動態交樓」皆象徵靈活性,最重要是「動起來」,那就有希望,總好過「躺平」擺爛。有如物理學理論,須由政府牽頭注入「第一動力」,方可擺脫「你不復工,我不供樓」和「你不供樓,我不復工」之無間輪迴。留給中國樓市的時間已經不多,未來幾個月可能是「黃金窗口」。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