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3日

黃岳永 科網人語

送機不是生離死別

疫情下移民潮未有減退,當中不少港人是以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移民英國。英國內政部早前公布,至今累計接獲12.34萬宗申請。團隊中一名合作多年的好同事,也在上周離港移民英國,大家有多年感情,我自然要到機場送行。

上一次去香港國際機場已是兩年前,今日重臨一切大變樣。入機場途中只見公路冷冷清清,連機場巴士和的士也沒有,收費站不知何時已拆除,到達停車場更有「包場feel」,令我一度懷疑是否除了離港人士或機場職員外,其他人不可前往機場。未知晚上8時是否「太夜」,大部分店舖已關門,離境及接機大堂都是空盪盪,唯一「有人氣」的地方是仍然營業的麥當勞。

我們十多人來送行,加上移民的一家三口,終於在麥記找到地方坐下閒聊,望着冷清的機場,聽到朋友哽咽的聲音,不由得愈來愈感覺怪異。記憶中最後一次看見人們「喊着送機」,應該是幾十年前我出國留學時,在那個旅行花費昂貴、只有長途電話和書信往來的年代,傷心自然難免。其後全球邁向一體化,出國留學、商務旅行是日常事項,由香港飛倫敦亦不過13小時,有段時間我幾乎定期便要飛一趟,從不覺得英國遙遠。

疫情大流行令我們的「日常」變得「罕有」,政治氣候變化及全球捲入戰爭漩渦,進一步限制了人們的選擇,各種政策、簽證及隔離措施大大限制了人們的行動力,不單止「想飛就飛」變成奢望,連目標視野及想法空間亦同告委靡不振。

50年來全球一起共同成長,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各國政策的關鍵詞大多是和諧、尊重、貿易、合作等,但過去五年環球局勢似乎由盛轉衰,兩極分化及極端思維成為主旋律,國與國之間關係如履薄冰。情況如此急劇惡化,是社交媒體改變了人們思維?是民主制度的失敗?還是疫情爆發的結果?沒有人知道。

人們送機時的表現,多多少少反映他們對未來的看法。機場人頭湧湧,顯示板上的航班資料不斷翻動更新,飛機頻密升降的香港機場暫時離我們很遠,但千萬不要當成是已逝去的回憶,因為懷抱希望,才能有更好明天。我衷心希望機場可重回當年熙來攘往的盛況,旅行成癮的港人可以「去旅行當食生菜」,送機的人能夠笑着送別親友,而非當成生離死別。

黃岳永_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