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12月24日

廖錦興博士 科網人語

人工智能的善智

牛津經濟研究院曾發表報告,預期在2030年機械人將取代全球約2000萬個製造業的職位,而由於過去10年中國各方面加速使用機械人,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採用約1400萬個工業機械人,冠絕全球。人工智能(AI)時代是人的時代還是機械人的時代?未來的自然科學與AI科學將向何方延伸?我在此推薦兩本談AI對人類未來危與機的書籍:

一、挪威奧斯陸大學法律學院教授Malcolm Langford今年4月出版的Taming the Digital Leviathan: Automated Decision-Making and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探討在AI普及化後對公共決策影響。作者分析當機械人經過更先進AI進化及自我學習、計算和分析後,可提高「機械人判斷」(robo-judging)和「機械人管理」(robo-administrators)的水平,將為人類帶來正負兩極效應。樂觀的可提升法律服務邁向民主化,或使公共決策更能準確地預測及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亦存在一些新形式的社會控制和不平等爭議。

作者特別提到AI對兩項國際人權的擔憂,分別是「社會保障權」和「公正審判權」,即AI能在技術系統上作出判斷,但是擁有人性的聽證亦是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否在人性和AI兩方面做到權衡取捨將是個大挑戰。

二、華東政法大學高奇琦教授2018年出版的書籍《人工智能:馴服賽維坦》,就AI對各領域的影響、職業重塑及未來與人類的潛在矛盾作分析。另外關於機械人及AI對人類就業產生的衝擊,高教授認為勞動力分為腦力和體力兩種,有些腦力勞動能被機械代替,但關鍵的地方還需要人類的智慧;至於體力勞動除了生產線上的人員能被代替,其他如修建大橋、高樓、高鐵等,在可預見的未來,其崗位是機械人無法取替的。AI不是萬能,並非任何場合都適用。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社會服務都應該盡量照顧大多數人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現今社會到處都積極推廣二維碼和電子賬單等,但大量的農民及城市長者還是無所適從,相信要全面數碼及智能化還要非常漫長的歲月。

我認為機械人和人工智能技術既然是大趨勢,人類必定要適應這科技新常態,大眾對改變普遍存在的憂慮多於期待。回望過去,自176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採用蒸汽動力帶動機器取代人力,至2011年開展的工業4.0構建智慧型意識的產業世界。四次工業革命都經歷憂慮、嘗試、適應與普及,從而提高人類的生活素質,勞動人口則有增無減,只是要經過漫長的轉化過程,舊的工種被取代而新的應運而生。

正如高奇琦教授書中提了「善智」的理論, 「用善智的哲學思想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戰是現代版的天人合一,中華民族要發揚傳統的智慧,並在跨界學習,不斷探索和創新人類與自然科學、智能科學、人機科學的第一性原理(概率與算法),造福人類後代為目的的世界。」

廖錦興博士_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當然顧問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