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8月13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我真係好鍾意返工

新冠疫情爆發大半年,很多打工仔WFH(在家辦公)已經好幾個月,全世界仍能繼續運作,不少人預言這股趨勢意味「office已死」。然而,最新調查顯示,大多數正在WFH的亞太區打工仔坦言「懷念office」,尤以千禧世代比率最高,令人意外;事關WFH往往「想像很美滿,現實很骨感」,而且年輕員工更加重視人際社交(包括結識異性)。無論如何,該調查再一次顯示「office不會死」,只是需要革新形態。

66%千禧世代懷念辦公室

筆者早於5月份在〈香港WFHF狂想曲〉一文講過,WFH並不如人們想得那麼美好,特別是在居住空間比較狹窄的亞太地區,蝸居辦公不但影響效率,更可能引發家庭問題。

仲量聯行(JLL)早前向亞太區5個國家逾1500個打工仔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約68%受訪者在疫情期間曾經或正在WFH,以新加坡的88%比率最高,其後依次為澳洲(67%)、印度(66%)、中國(64%)和日本(64%)。

頗為微妙的是,整體上約46%受訪者認為在家辦公更有效率(more productive),惟不同國家差別相當大。其中,印度多達80%打工仔覺得WFH效率更高,但在日本只有21%受訪者持同樣觀點,澳洲(45%)、新加坡(43%)和中國(40%)則介乎兩極之間。

部分原因或在於印度交通基建尚待完善,上下班通勤動輒花幾小時,WFH有助節省時間。至於日本職場向來講求團結和紀律,就像去年熱播的《我要準時下班》等日劇情節,打工仔就算「冇嘢做」也要跟其他同事一起「扮工加班」(日本妻子甚至覺得丈夫太早回家是「冇出息」),WFH可能令他們無所適從,擔心缺乏存在感,甚至產生罪咎感。

比較令人意外乃大部分(61%)曾經或正在WFH的受訪者表示「懷念辦公室」,而且最年輕的千禧世代(八十後和九十後)持此觀點比率最高,達到66%。一般看法認為年輕人崇尚自由、熟用科技,WFH理應如魚得水,今次調查似乎顯示相反結論。

事實上,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組織心理學系學者Alexandra Beauregard早於2016年針對WFH進行大型研究,包括深入訪談了大批長期WFH人士,結果發現很多人在WFH前夕及初期,對這種新模式滿有憧憬,期待着自由自在、節省通勤時間等好處;但3個月至半年後,他們開始感受到WFH的壞處,例如缺乏社交互動、溝通效率低落、難以區分生活和工作等。某程度上,有些人原本以為WFH等於「唔使返工」(毋須到辦公室報到),實際體驗後才發現是「冇得放工」(生活和工作都在家中),令work-life更難balance。

傳統模式混合WFH成出路

JLL今次調查亦顯示,千禧世代打工仔最認同傳統辦公模式的三大優點,分別為人際互動、專業的辦公環境(便於獲取所需工具及資源)、有助集中精神的辦公環境(相比起狹窄甚至嘈雜的家居)。與此同時,他們多達81%認為現有科技已足以支持WFH有效執行;然而有效不等於最好(optimal),所以66%人始終期望回歸辦公室。

特別是年輕員工更加重視社交互動、友儕關係,大學畢業後不會再跟舊同學頻繁見面,辦公室和行業群體是他們尋覓、融入新圈子的重要渠道,假若長期WFH,難免會阻礙這種社交需求。就像TVB各類型職業劇集,十居其九以「辦公室戀情」為主線,儘管有所誇張,不過職場確實是年輕人結識異性的平台之一,倘場景轉為WFH,恐怕連劇集也很難拍。

講到底,office辦公模式在可見將來不會消失,不過需要革新形態,盡量融合傳統模式和WFH模式的長處,規避兩者之短處。例如實施更加彈性的上下班時間,讓員工減輕通勤痛苦,偶爾有事或「懶得返工」也可選擇短暫WFH;這些安排有助員工上班精神飽滿、積極主動,而非不情不願地「扮工」。

既然打工仔重視辦公室的人際互動價值和專心工作環境,office亦應予以配合,例如取消固定座位,改設大小桌子、沙發、咖啡椅、吧枱等,讓大家在輕鬆的氛圍下工作和互動;若想專心致志,則可選擇猶如圖書館的「自閉位」奮戰一番。

「返工」令不少人感覺難捱,正如「棟篤笑男神」黃子華金句:「講得出『我真係好鍾意返工』呢句說話嘅人,一定係鬼上身!」但想不到WFH幾個月後,愈來愈多打工仔懷念返工。平情而論,返工有糧出之餘,其苦處在一定程度上跟傳統辦公模式的非人性地方有關(例如要逼車逼船、準時報到、坐定定扮工)。在新時代,任何企業若能革新辦公模式,兼取傳統辦公和WFH之長,使員工由衷講出「我真係好鍾意返工」,相信就可構成強大競爭優勢。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