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5月8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小加變小減

港交所(00388)總裁李小加(Charles)不續任,既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他作為內地出身,但長期留美的「海歸派」金融專才,既熟悉中國國情,又能跟國際遊戲規則接軌,加以長袖善舞,在適合的時間帶領港交所更上台階。不過今時今日的中國內地和香港,這類專業人才恐已漸不吃香,「土鼈派」取代「海歸派」是大勢所趨,以往中西方價值觀可以「小加」相輔相成,今後或只會「小減」變成零和遊戲。

根據那個時代不少知情人士透露,李小加於2010年1月接替周文耀出任港交所揸fit人之前,跟他競爭的人選實力相當,論牌面資歷不見得遜色於當時49歲的Charles,他最終脫穎而出,很大程度關乎其獨特背景。1961年生於北京,從廈門大學畢業後在中宣部《中國日報》做過兩年記者,後赴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進修新聞系碩士,1989年「六四事件」後決定留美發展,並轉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律系博士。

熟中外國情 拓北水立功

獲得法律學位後,李小加主打金融律師路線,先後任職於華爾街兩家著名律師行Davis Polk和Brown & Wood。1994年加盟美林證券,專責發展中國生意,曾參與中海油(00883)、中移動(00941)等大型國企融資;2003年轉投摩根大通出任中國區主席,長駐香港辦公室,跟本港金融界、商界及監管機構上層人士日漸熟落。換言之,李小加同時熟悉中國國情和國際遊戲規則,恰逢2010年中港金融市場亟待進一步融合,本港業界必須更好地開拓北水生意,他縱非盡善盡美,乃當時首選。

現在馬後炮回顧,十年前委任李小加的決定無疑屬於明智,儘管期內戰績並非一概高分漂亮,包括2012年斥13.88億英鎊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成效仍待觀望,去年向倫敦股票交易所(LSE)「求愛」更被無情拒絕,於2013年首次推動「同股不同權」改革亦略嫌操之過急,但十年磨劍整體功大於過,最大功勞首推於2014年主導創設「互聯互通」(「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機制,以及在2018年終於促成「不同投票權」改革,順利迎接阿里巴巴(09988)等科網股來港掛牌。

「海歸」勇退 「土鼈」上位

憑李小加的地位和功績,如尋求進一步續任,相信難度不大,惟在同一崗位奮戰十年,若未感受到充分鼓勵,選擇於高峰期勇退,未嘗不是好事。

更宏觀來看,中國的人才向來可分為「海歸」和「土鼈」兩大派系,李小加顯然屬於前者,憑專業及融入國際價值觀取勝,自改革開放直到2015年左右,這一派人士佔據優勢地位,立下不少汗馬功勞。近年來,則輪到主打政治忠誠和「中國價值觀」的土鼈派上位,從政治到各細分領域漸居上風。在現今全球化年代,這些土鼈未必沒留過學、浸過鹹水,甚或外文流暢,但身上的「土」味往往多過「洋」味。

相比之下,黃皮膚黑眼睛、操普通話母語的李小加,價值觀傾向於普世化、國際化。好似自去年6月修例風波爆發以來,李小加儘管未明確表達立場,其不少發言令「黃營人士」驚訝為「講人話」,例如多次強調「一國」與「兩制」同樣重要,曾指「『一國兩制』存在根本缺陷,缺乏互信導致中央一直不願給予香港自主權」(後來澄清為「設計完美」惟執行有問題),又謂「我相信政府會順應民情……暴力鎮壓、拘捕等詞語不應成為香港的名片」,還提出「廿三條」立法和普選作為「一個硬幣的兩面」,應該同時推進。於去年「解放軍出兵」傳得沸沸揚揚之際,他明言「解放軍不應介入香港內部事務」。

近年中國政治風氣講究鬥爭意識、敵我思維,「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一個被敵營視為「講人話」、貌似兩面吃得開的人物,試問又能否獲得充分信任?同樣值得留意,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從大財團到街邊報紙檔都要聲明「支持止暴制亂」和「撐警」,作為香港金融樞紐機構的港交所,又有沒有過同類表態?有否譴責「黑暴拖累香港金融市場」?

愈專業愈被視為不可靠

講到底,中港大勢所趨是「劣幣驅逐良幣」、「只講紅不講專」。隨着新冠疫情致令「去中國化」呼聲高漲,中國軍方鷹派人物、國家安全政策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喬良本周一表示,美國很可能「通過紐約、倫敦兩大金融中心,捏斷中國的資本鏈」。因此,據報內地當局指示美國中概股「盡快退回香港作第二上市」。

某程度上,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在中央眼中仍具有重要戰略角色,然而北京可能同時覺得,在「全面管治」甚至「一國一制」之下的香港,仍能如常發揮國際金融樞紐作用,這一點本港不少專業人士並不完全認同。不過忠誠比專業更重要,所以香港這個金融業重鎮,一個揸fit人愈是專業,或會愈被視為不可靠、不符合國家利益。畢竟中國和國際價值觀已由融和轉向鬥爭,未來不再着重「一加一大於二」協同效益,變為充斥「一減你,我更多」之敵我思維。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