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10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人行買A股

A股滬、深指數2018年跌幅分別達25%和34%,幾乎慘絕全球股市,大批投資者叫苦連天,於是紛紛有人獻計當局如何救市。例如近日多家券商和官媒突然大合奏,認為人民銀行可仿效日本央行直接入市買A股;對這個大膽建議,人行一直未有公開回應,令風聲更加疑幻疑真,空穴來風似非無因。然而,不論在理論上抑或實際上,此想法成事機會有限,最多只會作為儲備招數,待緊急關頭才拔出來用。

最先是本周二,東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在新華社轄下中國證券網發表文章,題為〈央行持有本國股票資產大有可為〉,強調「各國中央銀行都大量持有外國股票資產,作為其外滙儲備多元化投資策略的一部分;出於穩定市場等多種原因,中央銀行持有本國股市資產,並不出格」。

該文指出,目前人民銀行總資產規模約3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A股總市值約48萬億元,若按日本央行投資當地股市的例子估算,人行可持有1.58萬億至1.78萬億元A股資產,不會對央行資產負債表造成結構性影響。

券商官媒大合奏

以往每逢中央匯金、中證金、社保基金等「國家隊」入市打救A股,市場都會擔心它們彈藥是否充足;相對來說,央行直接擁有印鈔機,某程度上等於「無限子彈」,氣勢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張岸元認為,央行資金作為「A股穩定市場資金來源」,具有體量龐大、規範透明等因素,能為市場注入充分信心,「更加有利於A股在2019大變局之年實現健康平穩運行」。

此議一出,立刻激起千重浪,隨後中信証券、野村中國等券商相繼和議。中信証券指出,人行入市購買A股ETF具有一定可行性,一來可透過擴張資產負債表進行,成本比起其他「國家隊」更低,同時能夠作為穩定市場舉措,壓低風險溢價,刺激直接融資市場。

野村中國估計,人行最快在今年第二季就會入市買A股,一來這符合其「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穩定與安全」之職能,二來A股參與者以散戶為主,股市向上有助刺激消費,甚至「比起興建鐵路更有效得多」。除了券商,還有官媒加入大合奏,例如廣東省委轄下《投資快報》在A1頭條大字標題寫道〈央行買A股?有可能!〉。

一時之間,「人行買A股」日益似層層,而人行一直未有正面回應。及至昨日,才由「不在其位」的人行調查統計司前司長盛松成撰文發聲,稱央行買股票有可能引致監管難題,並影響貨幣政策獨立性,故現在似無必要由人行直接購買A股;惟他亦承認,法無禁止即可為,現行《中國人民銀行法》並無禁止人行購買A股股票,等於確認了人行日後入市的合法性。

失獨立性埋後患

實際上,央行直接購買本國股票的例子在國際上非常罕見,綜觀各方研究報告,來來去去只有「兩個半」例子。

第一個是日本央行自2002年起購入日本股市ETF,作為QE量寬政策之一環,隨後每年不斷增持,目前當地股票佔日本央行總資產約4.4%,其持股佔當地股市總市值約3.7%;但此舉對於穩定金融市場及促進經濟的作用,至今未有定論,同時亦有人認為日本央行擾亂了股市價格訊號,反而不利經濟發展。

第二個例子是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面對國際炒家同時沽空港股及港元漁利,香港金融管理局破天荒動用外滙儲備購買港股,刺激恒生指數在短時間內彈升逾2000點,成功擊退大鱷。惟此乃短暫權宜之計,外滙基金翌年便把手上港股打包為盈富基金(02800)出售,實現退市。

最後半個例子是於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作為緊急救市可用招數之一,時任美國聯儲局主席貝南奇曾經提出,在必要時可考慮由聯儲局直接購入美國股票,藉以避免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不過這一招最終並無動用,聯儲局最多只是透過購買債券以壓低利率及促進市場和經濟發展,其主要顧慮正是一旦沾手股市,恐會影響央行獨立性及擾亂市場價格訊號,後患無窮。

恐引發全民炒股

內地A股雖在去年大跌,目前並無跡象會發生系統性危機,人行似乎沒有迫切需要動用「非常手段」救市。再者,觀乎2015年由政府唱好催生的「國家牛市」及其後衍生的金融危機,可見根據中國股民賭性,股市愈興旺風險愈大,很容易引發全民炒股,並在短期內炒到爆煲,原本沒危機都變成出事。亦因如此,所謂股市向好引發「財富效應」從而刺激消費的講法也不能成立,皆因有別於外國「慢牛」走勢,在A股每次「牛短熊長」周期當中,損手爛腳股民佔大多數,對於促進消費徒具反效果。

講到底,不排除所謂「人行買A股」是由有關方面放出氣球測試外界看法,但成事機會應該有限,最多只是作為一種儲備招數,待真正面臨系統性危機之時有招可用,就像當年金管局入市打大鱷,不至於手足無措。從某個角度看,這也等於為市場打下一道心理防線,無招勝有招,毋須真正抬出工具已可達到部分效果。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