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16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淡馬錫模式救經濟

常言道「政治一日已經太長」,果不其然,中國經濟兩個月前仍疾走於「國進民退」快車道,現在卻似乎改弦易轍,國資委剛剛還拋出極之激進的國企改革方案,稱要從「管企業」轉向「管資本」為主,並對混改企業大膽放權;看來類似新加坡淡馬錫模式,政府只扮演股東,但基本上不過問經營。這也可能是在堅持保留國企前提下,最能解放經濟效益之改革模式;相比起不久前仍擺布「國進民退」,恍如換了人間,卻也理想得令人不敢置信,能否落實乃一大疑問。

內地混改企業大膽放權

內地《證券日報》昨天頭版報道,國資委日前舉行了通氣會(即「吹風會」),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透露正在制訂「國有資本授權經營改革方案」,重點是對國有資本的管理,將由目前「管企業」為主,轉向「管資本」為主,並會對混改企業大膽放權。

所謂「管資本」為主,相當於新加坡淡馬錫以及其他一些國家主權基金的模式,政府主要扮演股東角色,就像其他私募基金投資者,首要着眼於回報率,確保國有資本不會損失,反而能夠滾滾累積,然後政府可憑藉此一龐大收入來源,加強進行二次財富分配(例如增加社會建設和福利保障);但對於企業的營運方向和具體管理,除了少數國家戰略行業(例如電訊、交通)之外,政府不會指手畫腳過問。

當然,假若政府仍是國企的絕對大股東,則始終要負責任命主席、董事等高級管理層,想撒手不管也不行。因此,如果真的要由「管企業」轉向「管資本」,則必須配合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即是為國企引進更多民間資金,甚至讓民資佔有控股權,藉之把企業經營責任交託予民資,政府方可抽身而出,實現國企之真正市場化營運。不過,民資控股並非必需條件,好像對一些特別重要的國企,國資仍可維持多數股權,例如六至七成,但同時授權予持股三至四成的民資股東負責營運(包括高層任命);正如翁傑明所講,「對混改企業大膽放權」。

中國作為名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儘管早自40年前改革開放,便由計劃經濟轉向「特色」市場經濟,惟不可放棄的底線在於國有資本在經濟中的存在,否則恐怕跟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分別。問題是,經過世界各地多年來實踐證明,國企的營運效益始終不及民企,所以若繼續保留國企(甚至推動其「壯大」),不但會損害國有資本回報率,而且讓低效益的國企佔用了社會資源,更會對民企構成擠壓,拖累整體經濟增長;中國最近兩三年倒行逆施之「國進民退」實驗,再次演繹了此宿命。

然則如何可一方面保留國有資本地位,又能夠解放經濟效益?以「管資本」為主的淡馬錫模式可算是最佳方案之一。

轉向管資本冀激活國企

國資委現在拋出激進改革方案,據估計原因有二。首先是中國經濟目前情況告急,特別是「國進民退」導致民企和市場信心持續低迷,必須像1978年改革開放般一往無前,不問黑貓白貓,再度倚重民間資本活力以挽救經濟大局。其次,面臨當前中美貿易戰,美方最大指控之一,正在於中國透過資助國企進行不公平行業競爭,甚至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因此國資委今次放風由「管企業」轉向「管資本」,某程度上可以「塞住美國把口」。

相比兩個月前中國仍耍弄「國進民退」,國資委現在放風要激進改革,有可能令政府管控之國企數量銳減,並可望大大激發經濟活力,整件事恍如換了人間,且美好得令人有點難以置信。

吞併民企有前科宜觀望

然而,中國政治風向來像鬼影變幻球難以捉摸,根本「『管企業』轉向『管資本』」講法不是第一次出現(儘管以往多由民間或外圍智庫討論,今趟首度由正式政府部門提出);再者,3年前當局提倡「混改」也一度令人充滿憧憬,豈料後來變成「逆向混改」,即由國企吞併民企。由是觀之,對於國資委這次拋出激進改革方案,未宜抱持太大希望,始終要看最終怎樣執行落實。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