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1月2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經濟國策重大轉向

閱讀中國國情,除了關注領導人或政策文件「說了什麼」,更須留意「沒說什麼」。中共中央政治局本周三開會,由總書記習近平親自主持,主題為〈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但令人驚訝的是,根據新華社通稿,竟然完全未提及近年三令五申之「去槓桿」和「調控房地產」(包括「房住不炒」)兩大內容。按照中國官場潛規則,這就像當年董伯伯「八萬五」,「唔提等於不存在」,連同「切實辦好自己的事情」此一新提法,顯示釋放重大政策轉向訊號。

沒提去槓桿調控樓市

政治局的經濟工作會議通常每季召開一次,根據中共官網資料,自2016年至今開過9次這類會議,而此前8次不但都有提及「去槓桿」和「調控房地產」內容,而且在篇幅、語氣和次序上均予以最高重視;實際上,這兩大方針一直也被視為現屆中央政府經濟國策「重中之重」。

但在本周三召開的這次會議,新華社通稿全文959字(中共官網亦相同),卻絲毫未提及上述兩大內容,甚至乎筆者用放大鏡來看,連「去」字或「房」字都找不到。換言之,過去兩年來一再強調之經濟政策最高方針,今次完全失蹤。作為比較,在7月31日召開的上次會議,仍語氣強硬地宣稱「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和「堅決遏制房價上漲」,想不到時隔3個月就突然不「堅」。

那麼,這次會議到底「說了什麼」?其實同樣不尋常。例如習近平把當前經濟形勢形容為「穩中有變」,「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此為中央自從2013年把經濟形勢定調為「穩中向好」以來,罕有地轉換腔調;須知道,就在同一日(周三)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仍在說「儘管由於今年國內外不確定因素增多,部分經濟指標出現了一定波動,但這並未影響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大局,也並未改變中國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步伐」,可見這次由「向好」轉為「有變」,可能連黨報亦未曾預聞。

罕認經濟下行壓力大

既然「有變」,中央有何對策?這次會議的新增內容頗多,包括首次引述「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須「研究解決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此外還有「圍繞資本市場改革,加強制度建設,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維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要改進作風,狠抓落實,使已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盡快發揮作用」,這些均屬以往會議未見的新提法,可說是針對「國進民退」、「外資受壓」、「融資斷層」、「官員不作為」等最近兩三年來經濟深層弊端,試圖對症下藥。

不過上述改革德政即使順利確切執行,也要一段時間才可逐漸見效,針對眼下經濟困局恐怕難救近火。相對來說,今次會議沒再提及「去槓桿」和「調控房地產」兩大內容,對刺激經濟應最立竿見影,事關這兩大方針對於短期經濟均有顯著遏抑作用。例如去槓桿不但令大量企業和個人難以融資,更會因為無法「借新還舊」而導致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同時帶來「負財富作用」;至於「調控房地產」則會對樓市銷售量和價格造成降溫,房地產行業身為「百業之父」,影響程度可想而知。

「去槓桿」和「調控房地產」乃近幾年遏抑中國經濟增長之兩大金剛箍(儘管這兩大政策方針有充分合理性與必要性),皆因任何經濟體假若持續槓桿過高及樓市亂炒,肯定不利於長遠健康發展。當然,假若遏抑政策過於強硬,又未顧及經濟形勢變化,出現「手術成功,但病人死咗」的狀況,就毫無意義。

辦好自己應對貿易戰

正因如此,中國經濟「穩中有變」、「下行壓力大」,或許正是鬆綁減壓之時。這次會議不提「去槓桿」和「調控房地產」,恍如拿走兩大金剛箍,不難想像可在短期內為經濟帶來顯著反彈動力,無怪乎中港股市昨天造好,尤以內房股和金融股最勇猛。

然而,鬆開金剛箍畢竟只有短暫起搏效果,長遠經濟健康發展還是要靠改革,今次會議提及的「支持民企」、「資本市場改革」、「有效利用外資」、「改進作風」等正屬良好方向,關鍵在於怎樣妥善執行落實。此外,該會議還有一個新提法頗為有趣,強調「要切實辦好自己的事情,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所謂「自己的事情」,顯然是相對於對外中美貿易戰爭端。

實際上,自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國朝野主張可劃分為「強戰派」、「認慫派」和「自己派」,筆者傾向認同最後一派的理念,就是中國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堅定改革開放,避免昏招自殘或自亂陣腳,外部貿易戰應不會大傷元氣,甚至可如孟子所講有「生於憂患」效果(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反過來倒逼國內改革及確立發展方向,未嘗不可禍中得福。

現在由習近平在政治局會議一錘定音,看來經過一輪混亂和爭拗後,「自己派」已穩佔上風,在中央高層形成共識,或屬於最大的利好訊號,比起「鬆開金剛箍」帶來更深遠影響。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