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10月26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萬億救東北

中央政府「組合拳」救市招數當中,除了密集式力撐民企,還有一招受外界忽略,就是出動16家大型銀行,聯手向老牌國企「中國一汽」(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授信貸款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讓後者牽頭振興東北地區經濟。然而,東北經濟長期積弱,主因是體制落後、官僚主義和地方主義,致有「投資不過山海關」之說;若不破除這些弊陋,單靠國企大灑萬億銀彈,最終恐會走回老路,難望救活當地經濟。

一汽輝煌過後變大包袱

須知道,中央在10年前(2008年)因應環球金融海嘯而出手救市,全國總開支也不過4萬億元;而今次單是對一家國企的支持就達到1萬億元,可見非常大手筆。當然,所謂「授信貸款」,一來理論上日後要償還,二來「授信」是提供備用的信貸額度(contingent credit line),不代表立刻就拿到真金白銀全款過戶。但無論如何,針對單一企業提供1萬億元授信實屬前所未有,反映中央在力撐東南沿海民企之餘,亦沒遺忘東北三省的老國企。

不過,眼下沿海民企和東北國企面臨的困境並不相同,前者主要受累於過往兩三年「國進民退」政策逆風,再加上中美貿易戰令出口業務前景不明朗,因此中央現在一方面糾正「國進民退」,為民企提振信心,同時透過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等措施給予支持,堪稱對症下藥。至於東北國企,其凋敝已非一朝一夕,即使在過往幾年「國進民退」期間也未能乘勢受惠,根本「不爭氣」;再者,這些國企的產品以內銷為主,受貿易戰影響不大。換言之,東北國企困境屬於老大難問題,其拆解比起救助民企複雜得多。

以今次萬億放水的主角「中國一汽」為例,總部設在吉林省長春市,成立於1953年,名副其實為新中國第一家汽車廠,包括江澤民、李嵐清等中共元老都在此打過工。1956年,一汽製造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正式結束了中國無法量產汽車之羞家歷史。當時以一汽為代表的吉林汽車產業,再加上黑龍江的石化和遼寧的煉鋼及造船產業,確實擔當着百廢待興中國的最高工業水平,像火車頭一樣帶動着整體中國經濟艱辛向前邁進,因此讓東北三省獲得「共和國長子」美譽,這亦是東北地區經濟在近代的最輝煌時期。

然而,依靠國企、集體主義和大鍋飯的計劃經濟始終有其局限,否則鄧小平就不用排除萬難在1978年推動改革開放。基於種種原因,改革開放以東南沿海地區為先行者,成功協助這些地區率先「富起來」,可是東北三省未能追上步伐,形勢落後,由「共和國長子」淪為「共和國大包袱」。

今年上半年,中國一汽汽車銷量達171萬輛,按年增長7.1%,惟接近95%銷售來自與福士、奧迪、豐田等外資車廠組成的合資品牌,自主品牌佔比僅約5%;中國已宣布將於2022年之前完全撤銷外資車廠持股限制,屆時上述國際品牌皆可在中國全資設廠,缺乏技術貢獻的一汽隨時被「起飛腳」。中國一汽旗下經營自主品牌的上市公司一汽夏利(000927.SZ),不但中期虧損6.4億元,更陷入資不抵債,總資產較總負債有5.5億元缺口,已被深交所警告面臨退市。

自救倘成功 振興當地經濟

正因如此,是次中央促使16家銀行向中國一汽授信1萬億元,除了讓其擔任旗手試圖振興東北經濟,首先必須要「救自己」,一方面緩解旗下子公司資不抵債危機,另一方面可利用這筆天文數字信貸,趕在2022年「死線」之前併購一些民營或外國汽車品牌,以免屆時整體銷量斷崖式插水,保住這家「新中國第一家汽車廠」不被淘汰。

從另一角度看,中國一汽在東北三省提供逾50萬個就業崗位,並帶動煉鋼、汽車零件、物流等大量周邊行業,這家老國企若能成功自救,轉型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車廠,對於振興東北經濟肯定大有幫助。

體制落後須徹底改革

問題是,包括中國一汽在內的東北經濟困境,底因並非「缺錢」,而在於體制落後、官僚主義和地方主義等等深層弊端,致使經濟嚴重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故有「投資不過山海關」論調,當地稍有志氣的年輕人爭相離鄉發展,遑論能招攬外來人才。對種種問題,中央政府當然很清楚,多年來都想透過制度革新以重振東北,惜其不良文化實在根深柢固,一直未有理想成效;甚至有人忽發奇想,認為要把東北三省政府公務員全部「騰籠換鳥」,改從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引進幾萬人來執行管治,那才有機會破局。

實際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南巡」之前,上月底先行考察東北三省,並主持召開了「東北振興座談會」,席間提出六大工作要求,第一個就是「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可見中央領導人深明東北問題所在之餘,預料陸續會推出具體革新舉措;否則的話,這次借給中國一汽的萬億巨款,恐怕變成泥牛入海,連累16家銀行(包括四大行、招行、交行、民行、光銀、興業、平安等)增添大筆壞賬。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