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中央耍出「組合拳」救市效果短暫,A股和港股僅在本周一單日反彈,隨即掉頭繼續下插,反映市底仍然薄弱。對於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等中央巨頭出聲為經濟打氣,以及多個部委推出具體刺激舉措,大多數人抱持「聽其言,觀其行」態度,事關過去兩三年的政策逆風令人們信心受創,霎時間不易重建。當局須在未來幾個月用力落實減稅減費、簡政放權、開放市場、降低融資成本、支持民企等各項德政,用行動證明誠意,方可讓商界和投資者逐漸回復信心。
救市難單靠幾劑特效藥
誠然,這一輪中國經濟放緩及股市急瀉,無疑亦受到中美貿易戰和國際市場波動等外部因素衝擊,例如美股最近也大幅調整,難免會拖累中港股市。但正如筆者本周一在〈A股三峽論〉一文指出,包括國務院副總理、「國師」劉鶴在內的有識之士都認為,中國經濟最大的挑戰始終來自自身,特別是最近幾年涉及民企的政策「存在偏差」,被視為助長「國進民退」,導致商界和投資者漸失信心。亦因如此,中央多位高層領導連日發聲,除了為經濟打氣,很大程度是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糾偏」,箇中更不乏具體而有力的政策舉措(詳見本周一〈出口出力出錢救市〉一文)。
可是,中央財金官員「出口出力又出錢」托市,市場卻似乎不太領情?中港股市只是反彈了短短一日,隨即又繼續下插。正所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眼下中國商界和投資者的信心缺失並非一朝一夕造成,故不可能靠幾劑特效藥便能若無其事復元。
打個比喻,習近平本周二主持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後,在廣東省各地考察,很多人把習大大這次南下,跟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相提並論。鄧伯伯當年南巡的背景,適值改革開放自1978年揭幕後,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出現一些政策倒退跡象,並同樣令商界信心動搖;因此鄧小平以88歲高齡,從北京老遠走到南方廣東省等地,一來為了警告頑固保守官員「誰不改革誰下台」,二來是要在沿途多個場合反覆宣講改革開放方針堅定不變,重振各界信心。
當時未有互聯網,鄧伯伯也早已卸下官職,僅屬「普通黨員」,但以其身份地位,很容易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文章,或者在央視《新聞聯播》發表講話,為何偏偏要舟車勞頓南下?皆因信心是很微妙的東西,人們從黨報或CCTV看到官方宣傳,比起看到鄧伯伯親赴南方振聾發聵,意義大不相同。此外,在鄧小平南巡後,以廣東省和深圳市為首的地方政府重新果敢推進改革開放,繼而擴散至其他省市,讓全國人民逐漸看到實績,「聽其言」之餘還能「觀其行」,那才真正產生提振作用。
由此可見,在中央幾位巨頭近日連環喊話之後,市場人士依然將信將疑,其實毫不奇怪,事關信心這回事,並非中央一聲令下便可立馬建立,否則前總理溫家寶(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就不會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溫家寶當年除了呼籲國民要有信心,更肉緊地真金白銀拿出「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大計」,才勉強為中國經濟力挽狂瀾。
須讓人民確信「言行一致」
當然,這不是說當局現在也要推出同類救市大計,畢竟10年前的「4萬億元救市」一直存爭議,被指造成產能過剩、地方債務膨脹等後遺症;但背後邏輯基本上相似,即不能寄望中央高層呼籲幾次及宣布幾項政策便可全面維穩,更重要是如何持續落實相關政策,讓國民真正相信當局的決心以及「言行一致」。
無論如何,中央巨頭近日連番表態乃屬好開始,現在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習近平昨天來到深圳之後,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個「發源地」會否作出更重要表態;二是當局在未來幾個月是否能把各項德政真正着陸,除了為經濟帶來實惠效益, 亦令商界和投資者對前景重獲信心,屆時中港股市實現中長線轉勢可謂順理成章,暫且拭目以待。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全球百強CEO 煤氣領展舵手上榜 |
上一篇: | 冷看習南巡 A股過山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