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19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特朗普 vs 中國製造2025

中國現時最重大的經濟國策是什麼?「一帶一路」?大灣區?非也。答案其實不難找,首先肯定不是那些大鑼大鼓宣傳的口號,而在於低調默默推進的計劃。其次,你的敵人往往最了解你,只須看看經濟強敵美國最忌憚什麼,那就是《中國製造2025》綱領。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宣布針對中國500億美元貨品加徵關稅清單時,首度明言是衝着Made in China 2025而來,換言之所謂糾正貿易失衡僅屬次要目標。事關中國這項大計若然成功,便意味着在半導體、5G、新能源、核能、航天、新材料等新興科技領域都毋須依賴西方,反過來可望壟斷全球市場;屆時不只是貿易逆差增減一千幾百億美元那麼簡單,而是關乎世界第一強國地位之爭。

首十年綱領 低調谷科技業

《中國製造2025》於2015年5月8日由國務院發布,然而不但在香港甚少人知,就連內地也沒有太多人留意,皆因中國當局從沒像「一帶一路」、「大灣區」等其他大計般大力宣傳。反而最早予以重視的,其實是美國的「中國研究」(China Study)圈子;包括RAND、CATO、Brookings等美國重要智庫,自2016年起便針對中國這項「低調國策」進行很多研究,隨後並大力呼籲美國政商界不容輕忽看待。

按官方形容,《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綱領」。其具體內容是透過市場培育、政策扶持、引導投資、財政補貼等手段,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包括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5G)、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實現突破。

據該綱領指出,當這項大計成功後,中國可望於2025年由「製造大國」升呢為「製造強國」;言下之意是現時GDP排名全球第二的中國,在政策制訂者眼中還未算「強」。可見中央底裏其實頗清醒,所謂「強國崛起」口號主要只是針對國內愚民,用以維持社會和政治穩定。

官方又稱,即使《中國製造2025》順利成功,也不代表中國的製造業可以一躍登天,只不過「步入製造強國隊列」而已;必須再經過第二個十年綱領,到了2035年,才有望「趕超德國和日本」。至於何時能挑戰製造業第一強國美國?不論政策文件或官方口徑都絕口不提,甚至連「美國」這兩隻字都沒有出現過,猶如佛地魔must not be named,跟近年動輒「超歐趕美」、「手撕鬼子」等強國口號大異其轍。但正因如此罕有地低調和謙卑,才最令敵人忌憚。

表面看來,《中國製造2025》好像沒什麼特別,本質上無非是由政府出手扶持特定產業,自八十年代起在南韓、台灣以至中國內地都有實行,並取得相當成效,卻不足以令這些經濟體的整體製造業水平「超歐趕美」。那麼,為何中國今次的大計卻特別令美國雙眉倒豎警惕?原因主要有三:

歐美忌憚三大原因

第一、過往幾十年來,「計劃經濟」被證明效率遜於「自由市場經濟」,所以後者自視為王道,不把前者放在眼內。但近年隨着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科技成熟,不少自由市場派人士擔心,「計劃經濟」將可執行得更精準和高效,甚至超越「自由市場經濟」。第二、現在要執行《中國製造2025》此一大計的並非南韓、台灣或者八十年代的中國內地,而是已晉身GDP全球第二大國的當今中國,不再只是蝦毛馬仔打打鬧鬧,卻關乎二哥挑戰一哥,帶來的衝擊不可同日而語。第三、超過13億人口的中國乃全世界最大消費市場,若再加上「一帶一路」國策串連的親密國家,能直接影響的市場規模估計達20億人,接近全球三分一人口,這亦給予中國當局更多資源去左右「十大重點領域(產業)」。

正因如此,特朗普上周五宣布對中國500億美元貨品加徵關稅時,開宗明義表示主要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之下的產品,他直指該項大計將有助中國「稱霸新興的高科技產業」(dominate the emerging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卻不利於美國及其他國家。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最大貿易逆差的產業包括電子消費品(逆差1673億美元)、成衣(293億美元)和家具(234億美元)等,倘真的矢志糾正貿易失衡,理應大力針對這些產業;單計電子消費品一項的貿易逆差金額,已遠超過今次加徵關稅的500億美元貨額。然而據特朗普公布的加徵關稅清單,卻並不包括這些產業,而主要是針對一些對美出口未成氣候的新興高科技領域,諸如航天產品、新能源產品、機械人、高端工業設備、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等。正如特朗普所說,這些恰好就是《中國製造2025》要推動的重點領域。

總的來說,特朗普希望透過貿易制裁,預先對《中國製造2025》所扶持的產業作出制衡,起碼不能讓它們悄悄地憑補貼和傾銷佔領美國本土市場,否則便等於剝奪了美國相關產業的成長空間,並讓中國壟斷全球行業,屆時美國及其他國家將被迫在這些核心領域仰賴中國,就像中國現今在芯片等領域被歐美掐着咽喉,這亦象徵着世界兩大陣營地位正式逆轉,現在身為一哥的美國自然要出手壓制。中美接下來經貿爭端的主線都將圍繞《中國製造2025》,商界和投資者明乎此,看待很多事件都會更加透徹。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