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11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滙豐作家劉以鬯

滬上來港文人不少,但「滙豐作家」只得劉以鬯先生一個。此名銜固非由滙豐銀行官方頒授,只因HSBC全名「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所以在上世紀有人用來戲稱那些自上海來港的作家,入圍者包括葉靈鳳、曹聚仁、徐訏等,但人們之後又覺得,若論著作豐富和身家豐盈,只有劉以鬯當得起這個霸氣稱號。筆者有幸在8年前拜訪過劉先生,近日不少報道形容他憑「日寫13個專欄」得享中產優游生活,其實並不完全準確。劉先生親口講過,那年代靠寫稿只能免於捱餓,他能賺錢和買樓,主要靠郵票買賣(他是亞洲權威),加上一個持家有道的好太太。

劉以鬯1946年在上海開辦出版社,兩年後南下香港籌辦分公司,原屬短期公幹,但不久大陸政權易幟,他被迫留下來。「我錢都用光了,身上只有一支筆和幾張白紙」,第一篇1000字投稿到《星島晚報》就獲得刊登,「拿到10塊錢稿費,那時候3毫錢一碗雲吞麵。」他剛滿30歲,人生篇章揭開第二幕。

《2046》周慕雲真人版

很多人對劉以鬯印象來自王家衛改編其作品的《花樣年華》和《2046》,戲中在報館當編輯、公餘寫武俠小說和歡場資訊的男主角「周慕雲」(梁朝偉飾),亦正以劉先生為原型。筆者看過劉先生年輕照片,眉眼憂鬱確實像周慕雲,但文質英氣更勝梁朝偉。劉先生和劉太太都說,戲中梁朝偉形象跟真實的劉以鬯頗有出入,不過關於「寫稿搵食艱難」的描繪就非常寫實。

例如在《2046》中,周慕雲找到第一個專欄地盤後,仍只能躲在賓館用花生醬搽麵包做三餐,皆因當時一個專欄的稿費實在不夠生活。後來周慕雲「終於諗通咗,為咗生活,決定乜嘢都寫」,他不斷開拓地盤,包括〈火山英雄日記〉等歡場專欄。這一點也跟劉以鬯相似,其當年高峰期13個專欄,確實包括《銀燈日報》等娛樂報章上的「三毫子」艷情小說。劉以鬯1952年在新加坡跟女星顧媚展開一段情,亦緣於一次夜總會採訪,跟電影中周慕雲在南洋夜總會遇到劉嘉玲如出一轍。

劉以鬯雖然筆耕辛勤,但在那個荒寒年代,單靠寫稿不易在香港安身立命。於是他一邊為《香港時報》、《星島晚報》等主編副刊作為正職(如同電影中周慕雲),一邊寫專欄幫補生計。然而,劉以鬯自幼心慕文藝,是真正「文青」,為餬口而寫的通俗文字實難教他滿意。所以他在公餘創作自己的嚴肅文學,包括《酒徒》、《對倒》等充滿實驗意味作品,讓他獲譽為「中國意識流第一人」。劉氏平生創作文字當中,有結集出版的不及十分一,他亦曾自嘲「寫稿機器,寫了六七千萬字的垃圾」。

近日不少報道形容劉以鬯「日寫13個專欄」、「一筆過買太古城單位」、「無捱過窮」、「一直過着中產的生活,半島下午茶、中環希爾頓十多元一份自助餐,都是普通事情」,這些描述均符合事實,可是若簡單地總結他「靠寫稿買到太古城,過上中產生活」,就非完全準確。

對於劉以鬯寫稿收入,最常見衡量標準是「雲吞麵」,例如上文提及他在1949年第一篇1000字投稿「拿到10塊錢稿費,那時候3毫錢一碗雲吞麵」,換言之「每一千字等於33碗雲吞麵」。不過,在2010年接受《明報》專訪時,他又說自己「高峰期日寫1萬字」,「那時雲吞麵3毛半一碗,我寫1000字可買10碗」。「33碗」和「10碗」相差甚遠,筆者那次拜訪恰也在2010年,當時劉先生思路依然極為清晰,我相信他並不是記錯,而只因稿費水平向來浮動不穩,報館出手各有高低而已。

寫稿千字賺33碗雲吞麵

例如《星晚》副刊當時極負盛名,主打嚴肅創作,稿費也較高,惟選稿嚴謹,同一位作者可能每兩星期才選登一篇投稿。因此,不能把「33碗雲吞麵」稿費套用於劉以鬯高峰期「13個專欄」,皆因當中很多都是為二三線報章填版位的通俗文字,稿費只得「10碗雲吞麵」甚至更低。即如劉先生自述,他高峰期日寫1萬字,每千字可買10碗雲吞麵,意味着每日收入為100碗;按今日標準,每碗雲吞麵20元,相當於日入2000元或月入6萬元,確實不俗。但須留意,日寫萬字只是最高峰期水平,畢竟專欄地盤和稿費報酬從來都不像打工出糧般穩定。

作為上世紀真正才子,劉以鬯興趣多樣,除了文藝還愛集郵和砌模型,幸好這些玩意既不傷財又不傷身,不會像古龍、倪匡等其他作家般花錢如流水。至於周慕雲風流形象,其實只反映劉先生年輕時一個短暫階段。劉太太曾笑說,結婚後的劉先生絕不風流,通常每天日間埋首寫稿,傍晚兩口子出外用餐,夜晚回家若非專注嚴肅創作,就是玩郵票和模型,其實有點像「宅男」。

在集郵方面,劉以鬯卓然成家,常參與拍賣會,又以郵寄方式跟亞洲區收藏家買賣。他曾說過,自己在買賣郵票中賺到的錢,可能比寫稿收入更多。2015年蔡瀾亦在一篇文章中引述劉先生透露:「郵票有買有賣,賺了不少錢……太古城的房子就是那麼買的。(相反)當年就算寫多少稿,也不容易儲錢。」

投資郵票成功買太古城

有趣的是,劉先生投資郵票深具眼光,看待香港樓市也很精準。早於1972年出版的《對倒》曾寫道:「四個上海女人在口沫橫飛地談論樓價。乙女說:『我的姨媽,去年在灣仔買了五層樓,每層兩三萬,現在每層漲到十幾萬,不知不覺賺了幾十萬。』……『樓價漲得愈高,買樓的人愈多!』」能有如此眼光,難怪隨後在七十年代末,劉先生一筆過豪擲十多萬元買下太古城單位,安居直到晚年。

總的來說,劉以鬯一方面辛勤寫稿賺錢,加上婚後生活簡樸,太太持家有道,身為文人能在香港站得住腳。然而,他之所以能過上中產安穩優游生活,主要靠投資郵票增值(固然也要努力工作才有資本買賣郵票),以及買樓買得夠早。在現今「中產必須死」年代,內地90後新一代已有覺悟:「工作是社會身份,投資才是經濟來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劉以鬯早於半個世紀前已經實踐,前衞非常。這條「滙豐作家」之路,今日仍具參考價值。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