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6月5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限購令不適合香港

香港樓價一口氣連升25個月,差餉物業估價署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由2016年4月273.1點,升至今年5月的375.9點,兩年暴漲38.5%,更是連續18個月破頂。眼見樓市這麼熾熱,很多人向政府出謀獻策,例如「第一大黨」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昨天建議港府仿效內地實施「限購令」,財爺陳茂波回應時表示不會評論,「以免對樓市推波助瀾」,相當耐人尋味。但無論如何,限購令基本上不適合香港,而內地經驗已證明,唯一有效遏抑樓價的是「限價令」,港府若「夠薑」就直接用這一招,代價卻是犧牲本港自由市場基礎。

無可否認,面對樓價不斷攀升,冀望上車的市民及政策制訂者都日益焦慮,很多人祈盼政府出手「做啲嘢」,包括當局現正研究的「空置稅」以及李慧琼提出的「限購令」。所謂「限購令」近年在內地發揚光大,主要是禁止市民購買多於一個或兩個(視乎不同城市政策)住宅物業,希望藉此讓「冇殼蝸牛」比較容易上車。

現行辣稅具阻嚇力

先不論這一招在內地有否獲得理想效果,但「限購令」實在不適合香港。首先,本港的「雙倍印花稅」(DSD)辣招,針對非首次置業買家徵收額外15%稅款,一定程度上已相當於軟性的「限購令」,只不過並非禁絕人們購買多於一個物業,而是以苛稅構成阻嚇,「懲罰」投資者。

此外,去年全港約有8000宗住宅成交需要繳付DSD,佔住宅總成交宗數約13%,換言之接近九成買樓客在成交時,手上並無持有香港住宅物業。再者,通常已擁有物業的投資客,並不會對平均呎價偏高、租值相對甚低的「劏房上車盤」感興趣。現在「劏房新盤」備受追捧,其實主要受到用家需求帶動,皆因一般普羅大眾只負擔得起lump sum細的單位,為了上車,就算呎價再貴面積再細也照殺。因此,即使真的引入「限購令」,一來對於限制買方需求的效果有限,二來對於協助市民上車的幫助更加輕微。

內地限價催生搶樓

最重要的是,內地早自2010年便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實施限購令,現在延伸至幾乎所有一線至三線城市,但8年來內地樓價升勢愈演愈烈,事實證明限購令無助於遏抑樓價,畢竟任何市場的長遠價格都是由供應和需求決定;所謂「限購」充其量只可在短期內擾亂價格,但反而會導致後續的報復式追落後更猛烈(例如發展商可能因為限購措施而減少買地或放緩項目發展,令中長期供應更短缺)。

直到去年內地終於找到一項終極招數,似乎管用,就是「限價令」,意思是對每個新盤設定售價上限,發展商若不接受便不准開盤,猶如回到計劃經濟時代。表面看來,這招確實奏效,事關政府能夠直接控制一手物業售價,並影響二手物業市場預期。自去年至今,內地一線至三線城市樓價平均回落約一成。

然而,「限價令」亦衍生不少後遺症。由於內地新盤售價遭到政府人為壓低,現時相對於周邊二手樓價出現二至三成「倒掛」(即新盤較二手樓便宜一大截),致令新盤更加搶手,被視為「買到就是賺到」。每逢新盤開售,動輒有上萬人通宵輪候搶購,後來政府要求發展商採取「搖號」(抽籤)方式發售,中籤率往往低至5%以下。這操作帶來很大貪腐尋租空間,例如在上周末,經網民曝光投訴後,西安市政府證實,有35名公職人員向當地一個新盤發展商「打招呼」藉以「走後門買樓」,這35人遭到免職或嚴重警告等處分。

增空置稅印花稅夾擊

此外,限價令同樣也會干擾短期價格訊號,導致長遠供應更不足,除非政府有決心限價直到天長地久,徹底回歸到計劃經濟模式,那就是另一回事。

當然,各地政府除了着眼於長遠供需平衡,有時因應情況插手短期價格以buy time,亦屬無可厚非。對港府來說,引入限購令效果有限,甚至會得不償失,不過在「大辯論」嘗試開拓長遠土地供應之餘,短期內還是有一招可以考慮,就是把買家印花稅(BSD)和雙倍印花稅(DSD)稅率,由現時15%進一步調升至50%或以上,分別針對外來買家和本地投資客,同時正式實施新盤空置稅,務求在短期內讓用家全面主導市場,直到長遠新增供應應市為止。相比限購令和限價令,這或許是較靈活及後遺症較少的折衷之策。

(英文版本由EJ Insight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