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18年全球競爭力排名,香港穩坐多年的冠軍寶座被美國奪走,跌到第二位。其中,最令人意外是香港在基建(Infrastructure)方面僅排名全球23位,似乎跟港府一直吹噓的形象有出入,這也是香港總排名下跌的主要原因。然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同類排名榜,香港的基建卻獲評為全球No.1。如此大相逕庭,皆因該兩個國際組織對「基建」的定義差距很大,而這恰好點出本港競爭力「罩門」所在,各方必須予以正視。
IMD的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全文尚未發表,但根據現有資料,於四大範疇當中,香港在政府效率(Government Efficiency)和商業效率(Business Efficiency)兩方面繼續蟬聯全球第一位。至於經濟表現(Economic Performance)方面,香港的排名更由2017年第11位,升至2018年第9位,充分反映本港去年GDP增長率達3.8%。
鐵路機場港口出色
換言之,香港在四大範疇有兩項持平和一項進步,唯一退步就是基建,排名由去年20位跌至今年23位,成為拖累總排名下跌的最大原因。
另方面,根據WEF早前公布的2017/18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的總排名雖然只是位列第6(2016/17年度排第9),遜於瑞士、美國、新加坡、荷蘭和德國,但在基建方面卻獲評為全球第一。
IMD和WEF都是具公信力的國際機構,總部均位於瑞士(前者在洛桑,後者在日內瓦),為何它倆的報告對香港基建評價如此差天共地?皆因雙方的着眼點不同,WEF主要關注「實體基建」(Physical Infrastructure),包括供電設施、供水設施、公路、鐵路、機場和港口等,這些正是香港長期賴以自豪的傳統強項,至今仍全世界數一數二,難怪獲WEF報告評為No.1。
科學健康環境失禮
至於IMD排名榜,儘管2018年報告全文未全面公開,但根據往年報告,可知該機構對「基建」的分類更為仔細,下設5個子類別,除了「基礎基建」(Basic Infrastructure,包括電廠、公路、鐵路、機場等),還有技術(Technological)基建、科學(Scientific)基建、健康與環境(Health and Environment)基建及教育(Education)基建。
按照IMD往年報告,香港的基礎基建和教育基建排名較高,但技術基建、科學基建和健康與環境基建就相對落後,僅排在10多至20多名。這正好反映了本港弱點所在,即使我們的實體基建可以傲視全球(稍後還有高鐵、港珠澳大橋及機場第三跑道陸續登場),教育基建亦大致上瑕不掩瑜,但在科技、醫療和環境等方面確實有很大改進空間。
舉例說,在消費者層面,全球很多大小城市早已實現的全城高速Wi-Fi覆蓋,在本港仍屬空談;至於科研層面,雖然科學園和數碼港近年辦得不錯,但整體上對於創業者、科學家、企業和研究機構的支援依然不足,在引進最新科技應用方面也落後於其他國際城市。醫療方面,高端服務水平其實有口皆碑,吸引全球很多富人來港治病正是明證,然而基礎服務供應未夠充足和廣泛,公立醫院嚴重爆棚,普羅大眾動輒等三四年才可見到專科醫生,身為國際發達城市實屬不合格。
缺地嚴重遠超所想
毋庸置疑,除了鐵路和機場等傳統實體基建之外,IMD報告所重視的技術、科學和健康與環境等基建,對於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同樣至關重要。香港近年大力投資於高鐵、港珠澳大橋、三跑道等實體基建,有助於鞏固傳統強項,惟同時更需要針對「短板」急起直追,才可維持長遠競爭力。
IMD報告帶來的另一個啟示,在於本港之「缺地」危機可能比很多人想像嚴重。事關該報告顯示我們相對不足的技術、科學和健康與環境等基建,通通需要佔用相當土地才可以提供。人人都知道香港住屋用地嚴重不足,卻往往忽視了用於加強各類基建的土地也很短缺。就像人稱「荷蘭叻」的藝人陳百祥,日前在電視節目上形容貨櫃碼頭為「冇用」,聲稱應該收回土地用來建屋,或多或少反映部分人對於基建價值的無知。筆者相信,本港大部分市民的知識水平不低,現正進行的「土地大辯論」當中也應該充分考慮基建因素,盼能凝聚共識盡快開拓更多建屋空間。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長江加碼及時雨基金配對捐150% |
上一篇: | 美國挑事 中德親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