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
人民銀行昨天發布今年首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當中三大任務竟然由之前「穩增長、去槓桿、防風險」改為「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換言之,自2016年以來三令五申的「去槓桿」已被剔出重點任務,改由「調結構」代替。這是否意味着「去槓桿」大功告成,央行將會放水淹七軍?答案沒這麼簡單。就像我的健身教練之六字真言「減磅不如增肌」,很多時候正確的健身會令體重不減反增(槓桿率上升),但體內有充足肌肉代替脂肪(調結構),實際上變得更加健康和漂亮,看來人行高官也深諳健身之道。
剔除「去槓桿」四大原因
總的來說,人行這次轉口風有四大原因:一、近月外圍經濟形勢趨於緊張,儘管中美所謂「貿易戰」有緩和跡象,特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再在Twitter向中國賣口乖,又承諾採取措施讓中興通訊(00763)恢復經營,但中國難免也要付出代價,包括減少對部分產業的補貼,以及接受美國對部分產品加徵關稅。同時,強美元趨勢會令外圍經濟持續「水緊」,其影響只是剛開始展現,卻已令阿根廷陷入資金流失及貨幣貶值危機。在此格局下,中國有需要略為放鬆貨幣環境以作對沖,才可確保達到「穩增長」此一頭號目標。
二、同樣道理,中央政府堅持「房住不炒」,不惜盡力以不同程度政策包抄,阻止投機炒樓成為全民歪風,否則整個國家恐將沉淪,沒人會專心做實業或者研發芯片。這實屬正確決策,但房地產作為「百業之父」,帶動鋼鐵、水泥、建築、裝修、家電、物流、中介、廣告等大量上下游產業,據估計牽涉中國GDP接近四分之一,因此房地產受到規管勢必對經濟增長帶來沉重壓力。所以在「房住不炒」之餘,當局也要對其他實體產業(尤其是科技業及小微企業)稍為扭大水喉,抵消房地產放緩造成的GDP和就業職位損失。
三、最重要的是,自從2016年中央當局誓言嚴控槓桿率以來,確實已取得一定成效。截至去年底,內地的企業部門槓桿率為159%,按年減少0.7個百分點,是2011年以來首次下降,扭轉了2012至2016年「瘋狂加槓桿」趨勢(年均增長達8.3個百分點)。政府部門槓桿率僅為36.2%,按年下降0.5個百分點,反映政府財政開支仍有進一步增加空間(前提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財政架構,減少依賴地方債及賣地收入)。唯一上升的是住戶部門槓桿率,達到55.1%,按年大增4個百分點,但按國際標準則仍屬偏低(中國人始終愛儲蓄),而且主要由去年樓市熾熱帶動,今年料將隨着「房住不炒」顯著放緩。
四、最後,人行、銀保監、中證監、外管局在今年4月底聯合發布「金融機構資管新規」,旨在把總額逾60萬億元人民幣之「影子銀行」金融業務重新納入表內監管,這將令賬面槓桿率面臨短期飆升壓力,故若人行繼續把「去槓桿」列為重點任務,待相關數據浮面後將會很尷尬。但實際上,「影子銀行」之槓桿風險以往並非不存在,只不過被掃進地氈底,現在反而因為受到正規監管,令風險更易控制,亦有助確保資金流進實體產業而非投機炒賣。就像我們健身時,由於肌肉密度高於脂肪,往往會令體重磅數不減反增,不過身體結構卻更健康,看起來也更漂亮(一個110磅、有均衡肌肉的女士,通常比起100磅但全無肌肉者更加顯瘦)。
貨幣政策趨向「中性」
講到底,較諸2016年情況,現時整體加槓桿趨勢已經逆轉為減槓桿,風險相對受控,所以不必再把減槓桿列為幣策三大任務之一。然而,這並不意味減槓桿已大功告成,今後可重新恢復加槓桿。事實上,綜觀56頁的首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仍四度提到「減槓桿」這三隻字,只不過沒像過往幾季般優先強調而已。
不難推測,內地貨幣政策將由前兩年「中性偏緊」,轉為真正的「中性」,但暫時尚未變成「中性偏鬆」,更遑論打正旗號「寬鬆」。一句到尾,投資者不必憧憬人行會大力放水,特別在美元加息趨勢下,人民幣基本上沒有減息空間,否則將再次觸發外滙流失危機。因此當局更可行做法是繼續降準及「定向放水」,整體貨幣方針外緊(人民幣不減息,維持滙價堅挺)、內鬆(降準以促進資金流轉效率),相關動作今年陸續有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5中學女生設計 奪獎背囊眾籌投產 |
上一篇: | 「補芯」思「兩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