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3月23日

黃岳永 科網人語

新媒體湧現 真新聞需求更大

《壹週刊》在本月14日發行第1462期後結束了其28年的出版歷史,對於曾參與其誕生的我而言,感覺猶如看着自己孩子久病不癒而亡。雖未至於不能接受現實,但恍惚一部分的自己已隨它而去。

1989年末創立、1990年正式出版印刷的《壹週刊》誕生於傳媒百花齊放的年代。當時西方經歷了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柏林圍牆倒塌等重大變革,而東方則有天安門廣場事件,CNN開始將國際新聞帶到世界舞台上。與此同時,電腦科技發展,蘋果Macintosh配合Postscript、Photoshop和Pagemaker軟件,發展出WYSIWYG電腦技術,即是人們可以在屏幕上直接得到即將打印到紙張上的效果,永久改變了印刷方式,成為媒體行業的新標準。

《壹週刊》是我創業生涯的第一個項目,當時還想公司應該會聘用我協助發展,但他們則建議我以外聘承辦商的身份參與,亦由此開展了我的創業之路。這些年來我先後創立了廿多間公司,有的非常成功,結束的亦不少。作為人生的第一個項目,《壹週刊》對我始終有不同意義。現今在大學教書,我常以過來人的身份勸告同學,不要將個人感情太過投放在公司之上,但說來容易做來難,說再見從來不是易事。

媒體是訊息傳播的渠道,當年《壹週刊》的創立理念是傳媒行業不應該由富豪壟斷,而表達形式亦要作出改變。以前我們常說新聞最重要的是報道內容,但現實告訴你表達方式同樣是成敗關鍵,在相片難以追上文字刊印速度的年代,《壹週刊》憑藉大量相片、精美排版及創新報道方式殺出重圍。現今移動科技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IG、Facebook及Snapchat成為接受訊息的渠道,印刷的報刊難免面臨淘汰。

事隔多年,我再次有機會將傳媒帶到App的世界,亦藉此探索新的新聞模式。當年《壹週刊》以調查報道起家,擅長以第一身的方式說故事,一個報道動輒6至8頁,很多人都說這種長篇文章不適合現今的速食年代。然而,我仍舊相信好新聞是有市場的,只是報道方法有所改變,例如用圖表來說故事,這亦造就了數據新聞的出現。

無可否認,《壹週刊》和《蘋果日報》多年來為香港培育了不少優秀記者,他們本着「不求高深,但求傳真」精神,把事實與公眾分享。現今新媒體佔據訊息市場的主導地位,可是假消息無處不在,甚至美國總統選舉也備受假新聞衝擊,能夠公平報道新聞及為知識增值的媒體,其需求亦變得更殷切。

《壹週刊》的結束,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傳媒行業的精神和理念並不會因此而消逝,最重要的還是「莫忘初衷」。

黃岳永  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