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5年11月25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供給側改革

內地經濟近日最熱的「潮語」,肯定是「供給側改革」,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這兩位最高領導人,在本月中旬短短9日之內,四度公開提到這個詞【表】。無論買股票或做生意,若不能準確掌握箇中意涵,以及其對中國經濟大方向的影響,就難免會落後於形勢。

在此要略述經濟學發展史,自現代工業革命後,人類社會生產能力以千倍計激增,故經濟學家逐漸認為,經濟繁榮的核心問題不再是增加產能(但不代表不重要),而是如何促進足夠需求,因此以凱恩斯學派為代表的「需求經濟學」(demand-side economics)自20世紀中葉起成為主流。例如美國、日本及歐洲近年相繼推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其實亦是「需求經濟學」理念下的招數。

「需求側」刺激措施成效弱

同樣道理,內地自2013年經濟放緩以來,當局推出的也主要是「需求側」政策,包括減息、降準、提供置業優惠等,冀透過「放水」刺激需求,帶動經濟渡過難關,然而至今一直成效欠佳。故吳敬璉、劉鶴及厲以寧等有「國師」之稱的經濟學者轉而提出,一味促進需求並不足夠,必須同時在「供給側」(supply-side)下工夫,此議獲得最高層認可,因而有最近密集強調的「供給側改革」。

根據習近平、李克強及上述學者的公開闡述,他們所提的「供給側改革」有兩大元素。首先是針對現有產能,強調必須淘汰落後產能及控制和消化過剩產能,這其實已是老掉牙的論調,從胡溫政府時代已開始講。但無論是政府高層或市場各方,現在終於被迫面對現實,即由國企盲目擴張及地方官商綑綁帶來的產能過剩痼疾,已嚴重地拖累經濟運作效率,若不痛下決心根治,那麼即使無限放水,中國經濟也難有起色。

較有新意是第二個元素,針對的並非現有產能,而是「未有產能」。簡單來說,內地民眾出名儲蓄率高,再加上當局近年連番「放水」,卻仍未能有效刺激消費以提振經濟。大家漸發現內地民眾並非「缺水」,不是沒有錢去消費,而是儘管手中有鈔票,都買不到他們渴求的產品和服務,皆因中國經濟目前的「供給側」尚未存在或者嚴重缺乏相關產能。

內地優質公共服務稀缺

舉例說,內地的醫療和教育體制依然落後,長年由官僚機構壟斷服務,民營的優質服務相當稀罕,因此民眾即使有錢,但除非到王健林或馬雲那種級數,否則也難以買到良好的醫療和教育服務。此外,內地民眾的旅遊需求日益龐大,可是國內的優質旅遊設施稀缺,有經濟條件的中產階級想在假期找一個舒適的地方一家人玩幾天,都選擇無從。所以內地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有錢無碇使」,若想購買良好的醫療、教育及旅遊等服務,只好往境外尋求。

民眾變奄尖 「有錢無碇使」

套進上文提及的經濟學史脈絡,意義是社會的總產能雖已激增幾千倍,很多產能甚至已經過剩,但隨着社會發展,人們對一些產品或服務的質素,有着愈來愈高和「奄尖」的需求。循此辯證,儘管總產能不再是核心問題,一些衍生出來的新型和高階產能,則仍有供給不足的問題,同時亦意味有改進提振的空間。

正因如此,「供給側改革」的倡議者認為,若能透過機制改革及政策提倡,促使內地企業在醫療、教育和旅遊等各方面,提供在既有機制下缺乏的良好產品或服務,藉之滿足民眾的渴求,便可大大拉動經濟。是以本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明白到中央政策理念的轉向,企業及投資者都要作出相應部署。一方面,正如習近平形容,「總需求」仍需「適度擴大」,意味減息、降準等降低融資成本的「放水」措施將會持續,只是未必會像近兩年般孤注一擲,步伐和力度或會放緩。另方面,中央既提出及重視「供給側改革」,便意味或會加大力度對付過剩產能,這對於相關行業及股票板塊將是「短痛長好」。更重要的,當然是順應國策,尋求即將在「供給側改革」下獲得開放和提倡的業務及投資機會。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