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旅居芝加哥一晃眼就十二年,最大的得着就是爭取到入芝大讀書,終於可以一嘗大學生活的滋味。當然,我那種臨老入象牙塔的經驗與那些十七、八歲到海外留學,住宿舍或者與同學合租校園外房子的青春歲月,絕對是兩回事。從一抵步安居開始,我就覺得這城市文化活動特多,一份免費報紙「芝加哥讀者」(Chicago Reader)厚厚的幾十頁,刊登的大都說得上是精神食糧那種活動, 原來這正是一個各種各樣大小規模文化活動多到數之不盡的城市,而且大都是免費的,就算要買票,也不過是五塊錢上下。(後來2008年秋我到紐約住了一年,深深體會到芝城與紐約這公認的文化大都會比較,絕對不遑多讓,尤其是在實驗和小型劇團/劇院之多和普遍,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芝加哥地方細小,人口密度也比紐約低,但它是美國中西部的自封首府,不管春夏秋冬,市中心和遊客區都常見來自中西部各小城鎮的旅遊巴士,坐滿一家大細、老中青三代,或者是學校、工作單位、社團、退休團和老人院的大小隊伍。對這些小鎮遊客來說,到芝加哥不僅為名店購物看表演,還有要到名廚壓陣的餐廳吃飯,所以有說芝城是美國的飲食之都。
美國「第二城市」
這個自謔為排在紐約後面的「第二城市」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都起碼有一兩個節日──由電影音樂戲劇舞蹈飲食到建築藝術小說創作文學人文科學……應有盡有,吸引不少本地居民和遊客。就說電影,除了大型的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和意料中的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電影節之外,還有少見的歐盟國家、巴勒斯坦、墨西哥、印度、同志電影節……音樂節呢,最出名的當然是芝加哥藍調 (Chicago Blues Festival),另外爵士、搖滾、Hip Hop、Rap……這些大部分在戶外,芝加哥金融商業區內的格蘭公園舉行,入場費全免。有一年我們學其他人一樣,自己帶備帆布摺椅,在公園草地一角營造自己的地盤,為台上芝加哥藍調大阿哥Buddy Guy打氣。
十二年前抵步時人生路不熟,又沒有朋友, 天天中午就往芝加哥文化中心跑,坐在他們地下的Randolph Cafe聽免費音樂會,星期一是古典,星期二是新世界,星期三是爵士……文化中心建築前身是圖書館,是受保護的歷史文物。另一個我開展美國生活的救星,是芝加哥念電影和其他人文科學出名的哥倫比亞書院。每年三月哥倫比亞的文學創作部門都會舉辦「故事週」,邀請不同作家出席,與學生和市民大眾分享寫作心得和經驗。在我第一個「故事週」上遇見原藉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美國作家Juno Diaz,聽過他一席話,繼而讀他的短篇小說集Drown和小說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遂重拾對文字的信心和熱情。
生活於文化中
文化節目中我有兩個至愛,一是每年十月底至十一月中舉行的芝加哥人文節,每年主題不一,今年的是「旅程」,百多個展覽演說表演放映項目,內容由文字創作歷史考古建築藝術到經濟和社會公共政策都有,可惜票價由十二年前的五塊錢,逐漸加到今年的二十多塊。另外也是一年一度的項目,跨越音樂和舞蹈的西班牙flamenco節。當年抵美後我第一時間就去學西班牙語,以為我需要與其溝通的修理清潔工人等都會是墨西哥人,誰知道大多是波蘭或東歐人。談到跨越,芝城非常支持橫跨區域國界和不同藝術形式的文化活動,常有各式各樣的跨界合作表演,近年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次印度和西班牙傳統音樂舞蹈合演,不單演奏者和舞蹈員出色,表演過後他們向觀眾詳述兩國藝術傳統的交疊,令人猶如上了藝術歷史一課。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自選配料 個人化新派墨菜 |
上一篇: | 情何以堪布拉姆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