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稍讀中國歷史者,大都知道隋煬帝及唐太宗皆曾三征高麗。很多人以為高麗就相當於今天的朝鮮半島,其實,當時朝鮮由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情況有點像中國的三國時期。
其時以高麗國力最強,因與中土接壤,時有紛爭。唐高宗時,協助新羅消滅百濟和高麗,新羅於公元668年統一朝鮮半島後,向唐朝稱臣。
半島其後王朝更迭,國名又改為高麗(後來被朝鮮王朝取代),但此高麗與隋唐時期的不同。中國同樣經歷朝代更迭,然而直至清朝,半島上的王朝一直向中土統治者稱臣。
1910年,大韓帝國被日本所滅,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才復國,旋又因意識形態不同而內戰,1950至1953年的朝鮮戰爭(法理上是1950年至今)後,分裂為南北韓(韓國和朝鮮)。
朝鮮千多年以來,一直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不管韓國人如何否認,也沒法改變這個史實。二戰後,韓國成功建立了單一民族認同,通過教育建立了民族尊嚴、自豪感和優越感。
韓國在1996年加入OECD組織,成為發達國家,從此便看不起「落後」的中國,筆者的韓國同事甚至相信李世民、楊貴妃都是朝鮮人,端午節是起源自他們國家!
所以,在面對韓國人時,要注意他們的感受。1991年,韓國GDP約為中國的86%,自覺優越;2022年卻下降至約9.2%。因此,韓國人的「厭中率」高達八成。雖然樣本才1364名,然而,很多調查的樣本基數也就是1000人而已。
1991年台灣的GDP佔約中國45%,2022年時跌至約4.2%,這就是中國復興的趨勢。
平禮對方
現時不少20至30歲的青年群體,相信了西方影響的傳媒和網絡,不明白「經濟實力發生結構性變化」,於是化「優越感」為「厭惡感」,認為「中國是威脅」,要去「風險」,他們不理解「民主化」後的「制度優勢」為何會輸。
「去風險」只是管理教科書「風險分散」的另一說法,要分散就要增加成本,買其他地方生產更貴的東西,通脹只會更高。解決方法十分簡單,就是彼此「平禮對方」,向無知偏見和自卑說再見才是正道!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