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24日

郭逸之 筆文集

失香港失活力

工作關係,經常看不同類型分析文章,最近同事在WhatsApp群組,轉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一篇題為How to Kill Chinese Dynamism的文章,轉發同事看過標題,知道文章說的「失香港失活力」後,如獲至寶並予以轉發。

我仔細看過相關文章,有同意亦有不同意。把相關文章標題直譯,會得出《如何扼殺中國活力》,單看標題看不到與香港有關的地方,內文提到只要摧毁香港,便能輕易將中國的活力扼殺。同事轉發的文章是翻譯版,閱後發覺詞不達意,所以直接瀏覽黃亞生的原文比較直接。

黃亞生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依靠「創新」(Innovations)推動,而這裏談及的「創新」,其實是一些點子(或發明),在勇於冒險的創業家策動以及法治商業制度配合下,得來不易的成果。簡單說即「絕世好橋或發明+創業家+法治+資本市場運作=創新=經濟增長」。

有趣是,他認為內地與前蘇聯或俄羅斯一樣,空有點子或敢於冒險的創業家,缺乏具法治的資本市場運作。文章狠批,內地欠缺將絕世好橋轉化成創新與經濟增長的元素:法治,但內地在「一國兩制」下,成功將具法治的資本市場外判予香港,所以不少科網巨擘都選擇在港註冊。

黃亞生以聯想早在一九九三年在香港註冊,透過本港募集資金發展作為例子,認為沒香港這個資本市場,就沒今天的聯想。如果將香港的法治與資本市場摧毁,對內地而言,要有付沉重代價的準備。據同事所言,這文章最近火熱,原因國際社會在恒大、碧桂園、SOHO中國,以及中植集團相繼出事後,開始憂慮內地經濟會否硬着陸,而其中一個遠因,是香港與內地走得愈來愈近。自己對部分內容同意,例如外資對「具法治的資本市場」這觀點,與內地政府抱持的主張,有點像兩條永遠無法相交的平行線。

至於內地企業在香港註冊,等於獲得財產權保障的陳述,不敢苟同,隨着香港回歸內地時間愈長,文化與法治差距愈來愈小,甚至出現逆向思維。黃亞生的文章,只是把金融圈你我他早已知的事實,重新包裝再次轉發。

坦白說,只有約一千一百平方公里的香港,對遼闊中國的重要性,不能單純唯物地以一堆數字比較,單是全世界注意着香港一舉一動,香港對內地放大的槓桿,何只百倍?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